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我从西藏林芝到甘肃兰州(作者:陈钦甫)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9-06本文已被浏览 7486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根据“九四指示”精神,召开有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张经武、张国华、范明、王其梅、慕生中、牙含章、郭锡兰、白云峰等参加的会议,讨论西藏问题时又作出决定:将已吸收的藏族干部、学员送往内地学习、培训,为将来进行的民主改革做人才的储备。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对此明确批示:“藏族学员凡愿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党中央的政治远见和英明决策,是对西藏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根据中央“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决定,西藏工委对西藏工作实行“大收缩”(下马)。立即停止一切改革的准备工作,将许多机关单位撤销合并,大批军队、地方人员内调,数千名藏族干部、学员等待安置。6月,西藏工委决定在内地创办西藏团校和西藏干校(西藏公学)。

6月,我所在的中共西藏塔工(林芝)分工委被撤销,改为工作队,分工委原有600多人只保留了70人。面对绝大部分人员要内调,只有极少数人员留在西藏(包括去学习)的这一重大变化,我当时向组织提出了去内地学习的要求。

6月23日,分工委霍春禄副秘书长(因分工委何祖荫书记去拉萨开会,临时负责)通知我说:经分工委研究决定,同意你去北京中央团校学习,你还要兼顾带领塔布、工布两地60名藏族学员送内地学习的任务。因学员已全部集中,不能再耽误,以防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你抓紧时间准备,后天必须按时出发!于是,我赶快回住处收拾行装,提前把所有东西装上了汽车。

6月25日早上,我急忙赶到了色齐拉山脚下的塔工普拉汽车站,这里已站满了欢送的人群。学员家长纷纷向学员和我这位带队老师献哈达、敬青稞酒,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不少学员和家长相拥在一起,哭哭啼啼,难舍难分。因为他们不知孩子何时才能再回西藏见面,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也含着激动的眼泪和留恋不舍的心情和同志们、藏族群众一一握手告别,场面十分感人,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就在这时,分工委何祖荫书记从拉萨开会回来,立即驱车赶来欢送我们。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亲切地对我说:钦甫同志,祝你好好学习,争取再回西藏工作,以后有机会回内地,一定会去看你的。这次你带学生的任务非同一般,一定要照顾好他们,要确保学生安全到达,千万不要发生任何事故!我理解这句话的份量和我要承担的责任。我连忙说,请书记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照顾好学员,圆满完成任务。何祖荫书记,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1950年曾被评为十八军一等功臣,后任中共波密、塔工分工委副书记。我参军后,从军队到地方,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这次和他分别,真的也是很不舍得。上车之后,我们所乘坐的敞篷汽车开始慢慢启动,从分工委驻地林芝沿川藏公路出发。瞬间,分工委驻地的人们便消失在眼前。不知不觉,汽车翻过了米拉山,晚上到达拉萨住在拉萨市河坝林第二招待所一栋藏式楼房。第二天,多吉同志带领学员到市内参观游览,我即去西藏工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转办组织关系。没想到处长吕松同志竟然是原豫皖苏三分区、原18军53师的战友,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小陈,中央已批准我们西藏在内地设立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急需干部,你不能去中央团校学习了。你先带着这批学生到兰州,那里有人负责接待。”组织的决定,改变了我本该去中央团校学习的行程,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这个突然的变化,使我万万没有想到,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不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能服从组织的决定。这次是我第一次听到西藏团校和西藏公学的名称,也是第一次到拉萨。机会难得,趁此机会,抽出一天时间,参观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购买了一些进口商品。还特地去军区看望了原53师文工队老队长、入党介绍人彭艾冉和夫人梅淑娟大姐。临走之前,他们送给我一件军大衣,关切地对我说,过唐古拉山时天冷,你带着路上穿吧!多么亲切温暖。

几天之后,我又带领学生从拉萨继续乘汽车沿青藏公路向西行驶,经那曲、格尔木、柳园、山丹等地,历经十余天的颠簸,终于在7月17日平安到达甘肃省兰州市。

由于当时团校校址未定,从各地到达团校报到的600多名师生,都集中住在事先由西藏团工委临时租住的兰州大众饭店。我们也住进了饭店,受到了热情接待。直到这时,我一路悬着的一颗心,才总算稍微平静下来。

没想到,这次工作变化,竟然使我与西藏民族高等教育一生结缘。

附图:

 

 

1955年陈钦甫(左二)和队友在西藏林芝康藏公路标识牌前合影。

 

1957年6月,西藏工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就已经决定将西藏团校和西藏公学的校址分别设在青海省上王庄和甘肃省山丹县,并派西藏工委宣传部副部长汤化陶(西南进藏)、高启祥等人先去负责筹备工作,请甘肃省委予以协助。

西藏团工委也立即派出干部王鹏飞带领西藏团工委拉萨青年训练班(上层青年培训,简称青训班)的几名学员和教师,前往青海上王庄进行考察。后据回来汇报说,上王庄原是国民党马步芳的一栋别墅,既无上课的教室,也无可供学生居住的宿舍,而且气候不好,风沙大,人烟稀少,偏僻荒凉,远离城市,交通不方便,治安情况也很不好,根本不具备办学的条件。学员对此反映非常强烈,有的甚至说青海还不如西藏,我们不去北京,也得去西安或者去成都,否则,我们要求回西藏。教职工也不愿意去那么荒凉的地方。汤化陶了解情况后即向工委汇报请示。西藏工委也认为在此荒凉的地方办学不利于对学员的培养,决定另选校址。随即,王鹏飞等人也返回兰州。

7月,工委又派西藏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团工委书记白云峰前来领导两校筹建工作。经白云峰、汤化陶同志与甘肃省委负责人多次联系,在兰州也没有找到合适现成的校址。所以,已经到达兰州的师生只有临时住在兰州大众饭店,直到找到合适的校址为止。

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青训班、拉萨爱国青年联谊会以及个别地区分团委等单位。年龄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干部教师也大都来自共青团系统。学员从拉萨出发前,团工委就批准成立了秘书、政工、教育、文体、总务五个组,并指定高翔(女)、邓龙华、熊凡林、吴光旭、王鹏飞五人临时分别负责。

当时在兰州的师生共计602人,其中藏、回族学员537人,汉族干部、职工65人。他们大部分都是6月从西藏出发,7月初先后到达兰州的。在一个月之间,突然从西藏集中了600多名师生全部住在兰州大众饭店,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首先住宿是最大的困难。大众饭店根本安排不下这么多人住宿,不少学员就住在饭店礼堂内和走廊上,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学员初到兰州,又正直炎热的夏季,气候不适应,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干部、教师每天忙着带领病号去医院看病,也影响了对多数学员的学习和管理照顾。二是校址没有确定,校址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思想稳定和其它问题的解决。三是汉族干部也因在藏工作多年,没有休过假,许多同志要求回家探亲,不安心工作,也直接影响着对学员的管理。四是没有布票不能及时给学生更换夏装。当时全国实行统购统销,布票是按户口人数定量发放,校址没有确定,户口自然无法上,没有户口,也就领不到布票。致使学生仍然穿着从西藏出来时的冬装,三五成群上街游览观光,不但给学员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管理的难度。五是因西藏团工委不能及时把经费汇来,造成经费开支困难,只能在西藏驻兰州办事处借款度日。不过,饭店的伙食办得还是比较好的,每餐八菜一汤,师生很满意。

就在最困难的关键时刻,西藏工委急电通知正在北京休假的团工委组织部长牛锦华速到兰州负责筹建团校的工作。牛锦华接到电报后,不敢怠慢,马不停蹄,于7月19日匆忙赶到兰州,立即进入角色,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他也是第一位到达团校的负责人。

紧接着,西藏工委组织部又派来了吴玉书(1956年山西援藏)、耿炳甲(西北进藏,日喀则分团委副书记)、王绍文(1956年河北援藏,那曲分团委副书记)、陆世杰(西南进藏,江孜分团委副书记)、刘文智(自治区筹委会处长)等同志来团校工作。

8月13日,西藏又调来了1956年湖南团省委援藏干部、西藏团工委副书记丁心参加团校筹建的领导工作。

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丁心、牛锦华同志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了研究安排,决定首先建立管理机构。在原有五个组的基础上,指定吴玉书、耿炳甲、王绍文、陆世杰、刘文智五人分别接替原来由团工委临时指派的五位负责人的工作。接着,又成立了党团支部,进行统一编班。临时编了9个班,每班约60人,我带来的学生编为第八班,我任班主任。开始在饭店院内、走廊、宿舍等处上课,学习汉话包括常用生活用语、政治常识。每周组织看一次电影,召开两次舞会。一步一步开始走向有序正常的生活,师生的思想情绪也逐步安定了下来。

8月15日,白云峰和汤化陶两位领导同志听取了筹建委的工作汇报后,由白云峰同志传达了西藏工委关于筹办西藏公学、西藏团校的几点重要指示精神。

一、学校的名称初步意见叫“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是党领导下的一所政治学校,中心任务是为以后进行民主改革培养民族干部。要加强民族团结,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

二、学制暂定六年。前三年以学习文化为主,政治教育为辅。开设汉语文、藏文、算术、政治常识。文化学习占60%,政治、劳动各占20%,通过文化学习,逐步提高到初中文化程度,为分科学习专业打好基础。政治教育,前三年主要进行阶级教育,党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后三年可适当增加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西藏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分析等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前要先制定一个短期的计划,把学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绝不能“放羊”放松管理。

三、成立由13人组成的西藏公学临时党委,白云峰任书记、汤化陶任副书记,统一领导西藏公学、西藏团校的筹建工作,临时党委有权处理一切问题,重大问题要上报西藏工委。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依靠党员干部、中央民族学院调来的毕业生、藏族干部和中上层左派办学。要坚决摆脱西藏反动上层的影响。

四、团校由丁心、牛锦华两人负责。

五、当前要尽快找到校址,争取把学校设在四川或陕西境内,以尽快稳定师生情绪。眼前重要的是,要保证学员有住处,要有饭吃,要争取少生病,不要出问题,不能死人!缺少的医生由西藏、中央及当地调来。

六、干部一律不准休假,要安下心来,要和学生同甘共苦。

七、经费暂时维持,标准待工委研究定下来后再通知执行。

八、要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重要指示精神。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最后,汤化陶还补充说,在讨论时,有关教育方针问题,也可以展开讨论,提出意见。

白云峰和汤化陶同志在兰州传达完工委指示后,又立即奔赴陕西、成都、重庆等地联系解决校址。

听完传达,同志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西藏工委的指示很重要,很明确,也很及时。特别是有关学校的名称、办学的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指导思想等,都讲得很清楚明白。在讨论中,联系到团校和团工委工作性质任务有何不同时,大家一致认为团校是在党的领导下,是为西藏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的青年民族干部的政治学校。而西藏团工委那时的主要工作是以团结争取上层贵族青年为主,再通过他们去影响一般的青年群众。同志们还认为学校设在内地办学,可以让学员亲眼目睹和体会到伟大祖国的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向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有利于学习汉语文和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彻底摆脱西藏反动上层的影响。

通过学习讨论,同志们对办学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思想一下开阔了许多。对学校筹办工作、人员思想稳定,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学习的基础上,1957年8月底至9月初,连续组织师生参观团校,西北民族学院和甘肃省团校,并和两校进行了座谈,听取两校领导介绍了他们的办学情况和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使得师生深受教育和鼓舞,对办好团校充满了信心。

机会难得,忙里偷闲。我还抽晚上时间,专门去兰州剧院观看了一场由梅兰芳先生演出的京剧《宇宙锋》。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精彩演出,给我一生留下了弥足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8月17日,西藏工委报请中央批准,我区在内地开办团校定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藏团校”,简称西藏团校。

9月8日,接到了白云峰、汤化陶两位领导从西安发给兰州牛锦华、丁心的电报:“你们立即派人来陕西宝鸡县虢镇264技校,他们已同意该校作为你们的校址,到后找264技校附近615厂谭书记联系即可。”接到电报后,丁心、牛锦华和王鹏飞等人立即赶到虢镇。
   【作者简介】陈钦甫,十八军老战士,我校离休干部。1933年出生,1947年,14岁参军入伍。1950年,在部队同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当年随十八军进藏,从事文艺和共青团工作。1957年,调入西藏团校(西藏公学)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西藏团校班主任兼政治思想课教师,任西藏公学教师教授拼音和数学,能用藏语授课板书,后任预科副主任、财经系党总支书记,1994离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