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驻村故事】初心不改 永葆情怀——西藏民族大学驻阿里改则第九批第一轮工作队驻村工作纪实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19-08-27本文已被浏览 10916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的贺信中深刻指出,西藏民族大学60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生动体现。60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的师生入乡村,访牧民,下基层,惠民生,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征程上不断前行。西藏民族大学第九批第一轮工作队,始终坚持“爱国“兴藏”的传统,广大驻村队员在高海拔牧场,在条件艰苦的村落,在西藏阿里改则的山水之间留下一个个饱含着西藏情怀的动人故事。

一、解民困先需知民情

2019年,阿里改则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西藏民族大学第九批第一轮驻丁固村工作队进入4700米海拔的村子。不到一周的时间,队员们努力克服高原反应,立即开展驻村工作。队长刘进荣第一时间召开驻村队第一次全体会议,商定工作重点。队员们来不及整理随身的行李,在队长刘进荣带领下,认真学习党中央、区党委的扶贫政策。马不停蹄,与村委班子、包村干部碰头座谈,“村里的产业扶贫开展如何?”“村里的教育扶贫又有哪些举措?”驻村队了解着村民的基本情况,了解近年来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与干部们座谈后,丁固村工作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入户摸底调查。队员们每到一户都嘘寒问暖,询问农牧民对国家基本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走访建档立卡户,对照名单一对一的核实人口情况、生产生活保障情况、医疗教育情况等。就这样,在村镇与牧场间奔波。在5000米的牧场上,队员们饿了就吃上几口随身的饼干,渴了就喝上几口自带的白开水。伴着清晨的朝阳出发,披着晚霞星辰归来,几天的时间,队员们变黑,也变瘦了。然而,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让工作队员似乎忘却了高原反应,白天调查,晚上整理,在一声声讨论中,一个个基本情况表呈现在大家面前时,那一种喜悦,那一份责任感由然而生。此时,队员们才深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二、把工作做到村民们的心坎上

一个多月的时间,丁固村工作队从知民情到问民意,从问民意再到解民困,一张张调查问卷,一页页访谈记录,一个个挑灯的夜晚,一次次披星戴月的归来,驻村队一步步将工作思路落实到行动上。

丁固村是一个牧业为主的村,村民们的大半年的时光是在游牧中度过的,从5月到11月全村大多数在生活在5000米海拔的牧场上,定点居住的村庄年久失修,许多公共服务的设施损坏严重。国家配备给村委会的大量的引水供电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每当村民冬春季回到村里生活时,吃水用电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村委会所在地更是因此存在着电路安全隐患。

刘进荣队长召集队员们商议决定,利用村民在外放牧的时间,对村落周边公共水电进行一次改造。刘进荣凭借着多年基建工作的经验,带领着工作队队员们开始重新设计和检查水电设备,从积极改善丁固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为村民办实事。

新修的村委会和党群活动中心用电路线宠杂,蓄电池放置不科学,接线技术要求不规范,防水防潮措施不到位,这些都会造成用电的安全隐患,既容易发生火灾,又易缩短电源设备的使用寿命。于是,刘进荣队长领导队员,重新整理电路,总体设计了安全实用的电路系统,兼顾照明、电脑、手机用电以及充电等设备。

与此同时,驻村队为了方便党群活动中心开展活动,还专门规划了供电应急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刘进荣队长找到一台国家发放给村委会年久失修的发电机。通过初步测试,发电机性能良好,只是存在电机线路上的小问题。于是,队长刘进荣利用他长年从事基建的工作技术经验,与厂家技术人员电话联系,进行了自主维修,终于在不懈努力下,发电机修好,村里有了供电的应急设备。

用水问题也是丁固村长期存在的困难之一。村民用水长年需要手提肩扛,蓄水设备卫生问题堪忧。与此同时,国家为村里安装的净水设备与引水设备,由于无人会用而常年闲置,甚至破损。因此,驻村队决定进行总体规划,引水入棚,队长刘进荣将村里几个破旧水泵进行拆卸检查,结果发现许多零件还完好无损可以利用,他亲自操刀,组装出了两个“新”的水泵。通过修好的发电机,将水引入被废弃的净化水桶内,一个简易自制的自来水系统成功完成。这样既方便驻村工作队的生活,更方便附近村民的生活。

在改造工作的过程中,队长刘进荣亲自向队员们教授简单的水电及其维修的知识,年轻的工作队员周加才让渐渐成为一名有丰富水电知识的“水电工”。周加才让总是笑着说,“我驻村的收获很大,我现在是民大藏语文专业教师中最优秀的水电工。”言语之间透着队员们的自豪。

 电安全了,水也方便了,偶而回家取东西的村民看到这些水电改造成果,无不称赞,在他们的笑脸和大拇指之间,看到了驻村小小的举措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利用村里的旧有设备,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变废为宝,科学利用,节约资源。驻村工作也正是需要从这样的小事做起,办实事,办真事,把驻村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三、丁固村里的“亲人驻村队”

“把驻村点当作自己的家,把村民群众视作自己的亲人”这是西藏民族大学的校领导们常常嘱咐工作队的话。丁固村工作队一直践行这样的嘱托,一直实践着这样的信念。改造好的水电,让丁固这个“家”变得更加的干净明亮、安全方便。与此同时,慢慢地,驻村工作队也在与村民们的交往中成为一家人。

初入丁固村,由于村民长时间在夏季牧场,与村民交流有限,即使有周加才让这样的藏族队员,工作队还是害怕与村民在交流过程中存在障碍,由此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随着后来一件件事情的发生,让工作队真正理解了,比起语言交流,情感的交融是“无价宝”。

有一日,将进傍晚,刚入丁固村不久的工作队遇上来寻找走失牦牛的七八个村民。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驻村工作队的驻地——村委会。几个牧民少言寡语,只是向驻村队要了些水喝,便坐在阳光棚中休息,队员们将一切都看在眼里。随后,驻村队商量给村民们做点饭食充饥。于是,驻村队利用有限的粮食和菜为村民做一顿晚饭。当热气腾腾的面片端到他们面前时,牧民们真诚的眼睛里充满着温暖的谢意,虽然仅有的几句谢谢,却让队员们与牧民们的心都暖和了起来。后来,队员许顺风感慨地说,“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为别人做过的最温暖的一餐饭。”

温暖队员与牧民的不仅仅是一顿热饭,还有一次“生命的救援”。

一天中午,丁固村牧民达拉骑着摩托车从距离村委会15公里外的5000米海拔夏季牧场焦急地赶来。一言不发的拉达,急坏了驻村工作队,通过沟通得知,牧民达拉家里唯一的7岁孩子次仁桑珠突发下腹部疼痛,剧烈难忍。牧场上其它的村民出外放牧,没有车辆可以送孩子前往医院检查治疗。情急之下,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驻村工作队。

队长刘进荣了解了基本情况,并立即决定成立救助小组。刘进荣简单开了工作队党支部临时会议,并向总队和校强基办做了简单的汇报,并毅然决定亲自开车护送孩子去改则县人民医院救治。由刘进荣和周加才让护送孩子前往改则县人民医院,由周加才让做好语言沟通工作,由许风顺与王毅负责留守村委会,做好护送孩子途中通讯信息联络不畅情况下的保障,队长要求大家各负其责。临行前刘进荣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党龄最长,我是队长,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刘进荣带上了身上仅有的几千元现金,带上周加才让,两人匆匆驾车前往5000米夏季牧场接重病患儿。8月的改则,天气阴晴无常,路况极其不好,仅仅15公里的牧场之路走了比平日多一倍的时间。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牧场到县城的180公里路途更为崎岖艰难。路遇冰雹、大雨,加上年久车辆不能正常使用雨刮器,即使刘进荣这样有多年驾车经验的人也不得不时而停下来,让周加才让去擦拭车窗玻璃。加之,小牧民次仁桑珠的母亲有严重的晕车症,使得从牧场到县城的救护之路显得异常得远。时间与生命就这样艰难的赛跑着。经历四个多小时终于安全护送孩子到达了县人民医院。

刘进荣队长和周加才让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干粮,全程陪护着小牧民次仁桑珠检查诊断,经过医院初步检查诊断为肠淋巴发炎、肠套叠,情况危险。然而,在医院科室会诊中医生们又产生了不同治疗意见。正在此时,刘进荣队长得知情况,立即照下了B超诊断书发回西藏民族大学医院请内地专家帮忙诊断。综合县医院与民大医院的意见,认为为了孩子生命安全,建议转到拉萨的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救治。

随后,更大的麻烦摆在了面前,1500公里,改则到拉萨的送医之路需要专门救护车辆。同时,县医院向拉萨转院需要花费大额的租车费,还需要通过特殊通道联系拉萨的大医院。作为达拉这样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一边是疼痛难忍的孩子和焦急哭泣的母亲,另一边是一筹莫展的医院领导。情急之下,队长刘进荣代表丁固村临时救助小组向驻村总队长、校党委常委扎西卓玛同志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立即与县乡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刘进荣当即安排在村委会的许风顺详细整理了达拉一家的建档立卡户情况,王毅查询有关扶贫帮困的政策,为患儿的救治争取政府的支持。

多方沟通,事情有了好的结果。通过农牧民医疗绿色通道解决了达拉家的困难。最终由改则县教育局副局长牵头,由县民政局报销护送车辆费用,联合县卫计委、医保局等部门全力救助小牧民次仁桑珠,并决定次日送孩子以及家人前往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次日,各方就绪,刘进荣队长代表西藏民族大学驻阿里改则工作队亲自去现场送孩子及家长,让周加才让为达拉和护送司机准备了路途中需要的饮用水和干粮,还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给他买了玩具。救护车千里送医,昼夜兼程16个小时,终于将患儿次仁桑珠顺利送到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天下午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顺利做了手术。

手术完成第二天,西藏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九批驻村工作队总领队,扎西卓玛同志一行3人驱车专程前往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看望重病小牧民次仁桑珠及其家人,并送上了慰问金。扎西卓玛同志走进病房,首先向主治医生了解了孩子的病情和手术治疗的情况,并向家人了解了孩子入院前的基本情况。随后,扎西卓玛看到,精神良好的次仁桑珠,高兴地鼓励他好好养病,早日康复。达拉夫妻拉着扎西卓玛的手,满含热泪的感谢学校领导对孩子病情的关怀,更感谢西藏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在此次送医救治事情上的帮助。临别前,扎西卓玛叮嘱随行的工作人员,尽学校的力量帮助孩子及家人,同时要求西藏民族大学驻丁固村工作队利用此次脱贫攻坚工作,做好达拉一家的脱贫工作,真正把党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千里送医之路,救得不仅是小牧民次仁桑珠的生命,更温暖了牧民们的心,在广大的干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这是改则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更是 “不忘初心惠民生”的西藏民族大学驻村工作精神的体现。

小次仁桑珠康复了,牧民们的心暖了,村委会慢慢成了村民们的“家”,同样,牧场帐篷也成了驻村队的“家”。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加措盛情地邀请驻村队参加小牧民普布次仁考上内地西藏班的欢送仪式。当驻村队到达牧场,乡亲们都围拢过来,老者、青年、妇女、儿童脸上笑容表达了对驻村队的欢迎。此时的驻村队不仅是人们眼中的“贵客”,更是丁固村里守村的“亲戚”。走进帐篷,老者让出了尊贵的位子,女主人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盛上刚出锅的新鲜羊肉。帐篷里欢声笑语,祝福孩子一切顺利。驻村队长刘进荣代表驻村队给普布次仁发放了助学红包,并鼓励他努力学习。此时的驻村队与牧民在一间小小的帐篷里真正成了一家人。

短短的一个多月,驻村队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样的情谊不仅是第九批丁固村工作队与村民在一件件事情中建立的,也是西藏民族大学几批驻村队与丁固村村民在点滴驻村工作中建立的,更是在西藏民族大学不忘建校初心,富民兴藏,长期建藏的情怀中建立的。

故事将化为历史,情谊将积淀为情怀,这份情怀是党中央为西藏举办的第一所高校永远流淌的“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血脉亲情。

西藏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必将继续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助力西藏脱贫攻坚,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王毅/审核:任秀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