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茫茫九脉流中国 守土戍边立楷模(作者:邢永民)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2-06-24本文已被浏览 12065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中国人口最少的玉麦乡乡民卓嘎、央宗的回信,鼓舞与激励着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时隔近一年,即201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同时向全社会发布了她们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以上两则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广泛地振奋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而且内生出了以卓嘎、央宗姐妹为代表的西藏广大民众守土护边的“玉麦精神”,以及“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一时成为鼓舞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伟大感召和光荣使命。

其实,这种扎根边陲、艰苦朴素、奉献担当、爱国守边的家国情怀,源自于中华民族千年来固有的文化传统,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一脉相承的文化命脉,家国同构的文化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育化。纵观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人类家园的营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且曾经和现在都一直历经着由居住家园与精神家园互为演进的历史逻辑。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侯甬坚曾言及人类家园营造的内生本质与人文意趣:人类从建立自己的栖身之所开始,就拥有了一个小世界,在里面考虑和计划拥有更大的外部世界。从文化地理的层面来看,大到国家疆域,小到田间乡里,不管是大地域,还是小地方,都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若仅就出生与成长于斯的故乡而言,但凡提及,必然会勾起人们的种种恋乡情愫,尤为浸润于内心深处的那种充满乡亲、乡谊和乡俗的乡土气息,更会触及人们油然而生的故土情结。

一方水土,一众文化。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在人文世界的语境体系当中,雪域高原对于域外人士而言,永远都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的地方,有着无法抗拒的人文魅力,尤以高原、宗教和民族等三大文化特质构建了“想象西藏”的特有空间符号,既有“三步两步便是天堂”的浪漫情致,又有“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现实感怀,早已不仅成为一个人们热切向往的地方,也成为我们认知西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签。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高原环境中孕育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和藏民族文化,其蕴涵在内的“守土戍边”文化,更是凸显了历代边境民众为追求一个身体和精神共同得以安宁与栖居家园的初心坚守和使命在肩。

守边肇始,初心不改。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早期人群而言,在这样极端的地理环境里,虽然受制于历史发展阶段,任何一点进步和变化,都极显来之不易,但为了栖居家园的营建,先民们披荆斩棘,足迹散布于广袤的青藏高原,多有文明初始的星火闪烁,成为高原文明形态的原生化聚合。据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早在16万年前已经踏上了雪域高原,并且适应了这种资源匮乏、低温、缺氧的高海拔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先民们已经开始了早期营建栖居家园的行动,并且这种营建家园的行动始终与守土戍边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历史时期中国历代疆域的时空演变,历经了一个由疆域界线模糊到界线指向明确化的历史过程。直至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标志着王朝疆域界线有了很明确的界线意识,中国结束了有域无疆的历史,使得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然,世居在雪域高原的先民们足迹所遍之处,即成为边境之界线;生活居所之地,即成为戍边之坚守;栖居空间之拓,即成家园之建设。他们的初心坚守,足涉边地,并世居在此营建栖居家园与精神家园,为祖国边陲的守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迨至近代,面对外部侵略者和分裂势力,雪域儿女为保家卫国、守土戍边,在高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感人事迹。比如素有“高原英雄之城”的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就是江孜军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英勇反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奋力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与守卫国土的生动写照。而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开放发展等各个历史阶段,更是有那么一群民众,离群索居,扎根边陲,甘于奉献,谱写着新时代西藏“守土戍边”的赞歌。其中以卓嘎、央宗姐妹为代表的“时代楷模”,数年如一日,两代人坚守边陲,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营建居住家园与精神家园的责任与使命。由此形成的“爱国爱家、守藏兴藏、自力更生、奉献担当、舍我其谁”的戍边精神,不仅感召着雪域儿女继往开来,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而且体现了西藏“守土戍边”精神是在西藏各族人民居住家园与精神家园相互演进的生动写照和永恒主题。

新时代,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赋予了西藏“守土戍边”精神新的内涵、新的动力和新的责任。党中央对西藏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是“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即把西藏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斗争的前沿。又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

由此,在栖居家园到精神家园的相互演进中,形成了人类家园营建的“三根”文化特质。其一,独特的高原环境所营造的文化生态系统,成为西藏“守土戍边”精神的“根生”之所在。作为个体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的原生之地,其所包含特有的乡音、风俗、服饰、饮食等诸多居住家园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精神家园营建的一种认知、联想和情感共鸣;其二,千年来固有的家庭文化传统,成为西藏“守土戍边”精神的“根系”之所在。如今,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一直坚守的“时代在变,放牧巡边不变”的守边传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精神所系与责任传承,是离不开桑杰曲巴老人守土固边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和卓嘎、央宗姐妹俩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其三,独特的高原文化特质与藏民族文化源地,成为西藏“守土戍边”精神的“根魂”之所在。这种一脉相承的“守土戍边”文化,不仅成为雪域高原地域文化与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互推演进了西藏“守土戍边”文化中的“根魂”在西藏各族儿女营建居住家园和精神家园进程中的历史统一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