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大新闻

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召开

来源:党委(学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08-08本文已被浏览 5206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8月7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市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旺次仁,党委常委、副校长扎堆,党委常委、副校长次旦玉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静主持。
罗旺次仁在致辞中代表校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向与会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教育部、各对口支援高校、区教育厅长期以来给予西藏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全面回顾了2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高校团队做出的突出贡献,使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圆满完成了在西藏民大办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更名、申博、秦汉校区建设“三大任务”,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站上新起点。
罗旺次仁表示,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划定了新坐标、赋予了新任务、明确了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刚刚召开的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指出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西藏民族大学在加快建设区域一流现代化大学的新征程上,更加迫切地需要各对口支援高校一如既往帮助和支持。希望今后的对口支援工作聚焦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围绕“四大发展战略”,聚力“十项工程”,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机制,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携手并进共谱新篇。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等六所高校分别就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经验,畅谈体会,并就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深情回顾了20年对口支援使中山大学与西藏民族大学结下的深厚情谊,他表示,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双赢的工程,援受双方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得到了很好的职业发展和成长,为中山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良好的合作基础使中山大学有信心继续做好下一阶段的支援工作,尤其是对民大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会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表示,教育援藏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过程,两校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小语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始终把对口援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遗余力、保质保量完成两校签署的对口支援协议,通过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实现两校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建议西藏民族大学科学规划受援工作目标,充分挖掘支援高校的资源优势,明确导向,突出重点,真正实现取长补短,精准受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在发言中指出,西藏民族大学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和推进西藏长治久安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未来也同样地位重要。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人、根本在教育,西藏民族大学无疑是西藏高等教育的龙头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持续做好对口援藏工作既是责任和荣耀,也是很好的机会。对口援藏的头一个20年,我们脚踏实地,下一个20年,可以仰望星空,充分整合民大丰富而独特的“飞地”优势、科研资源、政策资源,搭建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实现校际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口协作。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康涛表示,人大作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高校团队组长单位,欣喜地看到对口援藏20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对口支援成果,探索双向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校际有机融合,开创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刚在发言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组团式教育援藏的优势,各对口支援高校发挥特色,各有侧重,错位发力。他着重围绕东南大学的工科优势和西藏民族大学工科专业建设前景指出,下一阶段,东南大学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专业,制定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支援方案,与民大共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表示,两校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尤其在中文、体育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当中凝聚着西藏民大教职人员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他建议,下一阶段的对口支援工作要突出精准,有所作为,巩固成果,持续深耕,合力为西藏民族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在讲话中强调,召开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共同谋划做好未来20年对口支援和合作共赢,对于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20年的教育援藏成效显著,下一个20年的工作任重道远,各对口支援高校提出了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设想和倡议真挚恳切,让我们信心倍增,期待通过对口支援不断激发和培育受援高校的内生动力,促进“输血”变“造血”,这样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
(文、图:校办/审核:魏峰/编辑:郝婧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