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心怀仁爱 精益求精——记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马群莹的漫漫行医路

来源: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3-08-16本文已被浏览 5037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与骨“结缘” 潜心钻研

1994年马群莹从西安医科大学安康分校毕业,那个年代受限于医疗水平与医疗人才的稀缺,国内骨科手术医生凤毛麟角。

“我毕业后就到安康市人民医院,选择骨科一是因为自己喜欢和热爱这个领域和学科,二是当时医院正好也缺少骨科医生,这样一干就是近30年,或许这就是缘分吧!”马群莹主任这样描述自己与骨科的“结缘”。

提起骨科医生,普通人浮现于脑海的可能是“勾锤钻凿,钳拧钉撬”,如木匠、铁匠一般。对于这点马主任并不认同。“骨科手术不只是‘敲敲打打’,以关节置换手术为例,需要通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后,让人工关节与患者身体融为一体,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自由。”

“在安康工作的那些日子,我获得了不少奖项,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每当看到患者通过自己做的手术痊愈,心里特别满足!”马群莹说道。

马群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在工作岗位和医学领域潜心钻研,埋头技术攻关,五年里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刻苦钻研、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在安康率先开展了无静脉吻合断指再植、足趾综合改形再造拇手指等新技术。中、省电视台曾多次予以报道,这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了安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2018年,马群莹告别自己在安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从医路,来到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继续深耕细作,为附属医院增添了新力量、注入了新活力。

在马群莹接诊的诸多病患中,老年人占比很大,大多都是意外造成的骨折,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决定了手术的难度。

“很多老人在发生骨折后都害怕做手术。因为不少老年人基础状况不好,长期服用药物,他们不仅担心手术破坏身体平衡,更忧虑身体的耐受性和手术的成功率。”马群莹说,关键在于手术能否成功,成功的手术就能够避免老人长期卧床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重新获得优质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如同孩子,不仅要关注病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态,积极开导、悉心照料,会让患者更放心地治疗。”马群莹解释。医路漫漫、艰辛曲折,马群莹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朋友,更是患者的亲人。他总说:“看到患者康复,一切辛苦都值得。”

从医三十年,马群莹一直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平常的工作中与每一位病人保持友好关系,耐心询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以及基本情况,多次在寒冬半夜从家中赶往医院抢救病人,风雨无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是他们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马群莹更是将这种精神化身为对职业的热爱,对患者的责任,给予更多患者健康和温暖。

拉开人生帷幕的是医生,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医生。医生的每一个温馨微笑,每一个细微眼神,每一句地耐心询问和每一个轻微的动作都能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平等、善良、真诚面对每一个生命,把患者放在心中,是马群莹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最好诠释!

马群莹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骨外科主任。1994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骨外科工作,2006年在陕西省手外科研究所进修,进修后完成安康市首例手指末节离断指动脉静脉化再植手术,《手指末节离断指动脉静脉化再植》项目获安康市200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引进带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在2011年因《带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项目获安康市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常见的手指末梢组织缺损中吸收消化先进技术采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取得了成功。近年来,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开展经验总结,先后在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6篇。

(文、图:附属医院/审核:董鸿智/编辑:王永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