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使命为炬 淬炼华章——《使命的摇篮》参演心迹录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11本文已被浏览 184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当西藏高原的风穿越六千公里光阴,拂过渭城校区的梧桐叶隙,一场以舞台为笺、以信仰为墨的思政课,正悄然书写着属于民大人的精神赞歌。她被命名为《使命的摇篮》,镌刻着民大人勇担为党育人的初心,讲述着被誉为“西藏人才摇篮”的动人故事。作为《使命的摇篮》二十九分之一的参演者,从仲春四月到孟夏五月,六十二天的时光碎片里,我们在艺术与信仰的熔炉中淬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成长,终于触摸到了“老西藏精神”最滚烫的肌理,也领悟了学校作为西藏高等教育起点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排练初期的迷茫,像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剧组。犹记那场“母亲带走求学孩童”的戏,我们像迷途的蝶,困在程式化表演的茧中。导演没有急躁,而是步至我们中间,以近乎雕琢的耐心,逐个校正走位的弧度,推敲每个动作的深意,连眉梢轻颤的微表情都细细拆解。当我与她目光相撞的刹那,忽然读懂了角色眼底的震颤——那是六十多年前雪域高原上,一个农奴的后代第一次触碰到课本时,睫毛上凝着的霜花与眼底跃动的星火。“真听真看真感受”,原来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让角色的心跳在自己胸腔里共振共鸣!

台前的光芒,从来浸透着幕后的汗水。正式演出前一晚的凌晨三点,至今想起仍觉眼眶发热。时针划过一点,连续佩戴十二个小时的隐形眼镜早已干涩如砂,视线模糊成一片雾霭,头脑也似灌了铅般沉滞。可当我们瘫坐在舞台上稍作休整时,导演的声音仍带着温度:“25号!”“27号!”……此起彼伏的应答,在空荡的剧场里撞出清亮的回响。那不是机械的报数,是二十九个灵魂用尽全力,在疲惫的暗夜里互相托举的誓言。短暂的休整后,鼓点骤响,我们如离弦之箭归位,又在激昂的节奏里跃动成燃烧的火焰。这,便是团队最本真的模样——不必豪言壮语,只需疲惫时的一句应和,便足以点燃所有人的热血。

舞台的完美呈现,原是千万个细节的交响。为了精准贴合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身份,如农奴学子、支边青年、建设者、新时代青年等,每位演员整场至少需更换五套戏服。切光间隙的换装,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当追光熄灭,侧幕边总会准时出现几双素手——她们熟练地撑开衣袍,我们便如游鱼般钻进去,衣料摩挲的窸窣声里,早已磨合出心照不宣的默契。没有这些隐于幕后的“抢妆快手”,没有灯光师精准的追光,没有音效师恰到好处的烘托,又怎会有舞台上那流畅如诗的瞬间?

正式演出那日,我在后台角落默念台词,指尖微微发颤。导演悄然走近,指尖轻轻抚过我微敞的衣领,替我系好松落的纽扣,掌心的温度透过戏服渗进心底。“放轻松,好好演”这六个字裹着春风,瞬间抚平了我所有的慌乱。原来最动人的鼓励,从来不是慷慨的陈词,而是无声的陪伴与信任。

演出的情感洪流,在最后一幕的方队齐诵贺信中达到了巅峰。黑暗中,我们如默契的归雁,迅捷而准确地找到各自的位置。当追光徐徐漫过舞台,二十九道声音骤然凝聚成一股撼人心魄的洪流:“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贺信!”齐诵的声浪仿佛要掀动文体馆的穹顶。“报告!我在西藏阿里向党汇报!”当第一声饱含深情的呐喊划破寂静,后排“林芝”“昌都”的回应随即应声而起,如高原上连绵起伏、遥相呼应的巍巍雪山。我清晰看到扮演老教师的同学银发间闪烁的汗珠,听见“医学实验室”“智慧教室”“校史馆”“图书馆”等不同学习实践场所的汇报声在声浪中紧密交织——此刻,舞台上的虚构角色与我们真实的民大学子身份已浑然一体。我们站在聚光灯下,眼前却分明映现出无数个扎根边疆、奋战实验室、坚守讲台的身影。当全体演员用尽气力,拉长声音,共同喊出那振聋发聩的“向党汇报!”时,积蓄已久的泪水终于决堤。这泪水,并非源于舞台的璀璨,而是源自灵魂深处的顿悟:那伟大的“老西藏精神”,从不是尘封于历史的冰冷注脚,它正从我们笔挺的脊梁、坚定的目光中,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生机勃勃的年轮!

谢幕时的掌声如渭水奔腾,我们手拉手向前冲刺的瞬间,听见幕后抢妆组的欢呼与台上的喝彩汇成交响。这场凝结着六十二天汗水的演出,早已超越艺术的范畴:它是用身体丈量的校史课,让我们在扮演顶风冒雪修路的基层建设者时,读懂风雪中的坚守;在演绎翻山越岭义诊的医疗工作者时,理解热忱的分量;在致敬戍守边疆的忠诚卫士时,触摸信仰的高度;它是用心灵共鸣的信仰课,当那面象征使命的国旗在舞台上升起,照亮的不仅是剧情的高潮,更是每个参演者心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站在西藏自治区六十华诞的历史坐标上,《使命的摇篮》如同一座流动的丰碑。当我们脱下戏服换上日常装束,那些在舞台上淬炼出的信念并未褪色——它化作课堂笔记里的批注,化作学术研究时的专注,更化作未来奔赴边疆时的坚定步履。因为我们早已明白,最好的献礼从不是舞台上的高光,而是将老西藏精神揉进骨血,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征程中绽放为永不凋谢的格桑花。

这便是“使命的摇篮”给予我们的答案:它不仅是培育了十二万英才的教育沃土,更是锻造信仰的精神熔炉;它用六十余载岁月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答卷,更用一场舞台上的思政课,告诉我们——所谓“使命”,是接过前人的火炬,照亮后来者的征程;所谓“摇篮”,是让理想的种子在此生根,终成建设新西藏的参天大树!

(文:韩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