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 以史为灯,照见前路——西路军纪念馆考察手记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7-24本文已被浏览 562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七月西宁天空澄澈如洗我站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展馆里眼前是肃穆的展厅。作为历史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书本上的铅字在此刻凝结为沉重的实体。那些玻璃展柜中褪色的军装、卷刃的大刀、字迹洇开的电文……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带着历史余温的证言沉重地撞入我的眼帘,也撞入灵魂深处。

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赋予我们解读历史密码的钥匙。在“血战高台”的展区前驻足,一份馆藏的原始电文令我心头震颤。那是1937年1月,红五军在高台城陷入重围时发出的最后呼号:“弹药尽,援绝,人亡,城已破……我等流尽最后一滴血,死守高台”。透过那力透纸背的潦草墨迹与急促的省略符,我仿佛触碰到那命悬一线的焦灼与无路可退的决绝。这位以殿后断后闻名、多次掩护主力转移的骁将,终将一腔碧血洒在了高台城头。正是这些染血的碎片,让董振堂军长与三千将士浴血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悲壮,穿透八十余载风尘,依旧凛凛如生。课堂上教会我的,是俯身细察这些尘封墨痕,倾听历史最本真的心跳。

当目光触及“妇女独立团”的展区,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孔让我的心绪久久难平,一千三百余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女战士,用单薄的身躯扛起了独立团猎猎飘扬的战旗。她们与我们年龄相仿,却肩负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一件打着补丁的灰色军装旁,静静摆放着一双磨损的布鞋,无声地诉说着她们在河西走廊的浴血奋战与祁连山中的绝境跋涉。讲解员的声音低沉:“她们中的许多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冻掉了脚趾,却依然相互搀扶着前进,直至番号在风雪中消散……”。凝视着墙上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我仿佛看到她们在漫天风沙中挺起的脊梁,在枪林弹雨中无畏的冲锋。她们也是女儿,或许也曾梦想寻常烟火,却为星火燎原的理想,毅然踏上一条向死而生的荆棘路。这份为信仰献祭青春的纯粹与壮烈,令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灵魂震颤我们今日所潜心钻研的每一页历史,所试图复原的每一段过往,都浸染着她们滚烫的生命印记

纪念馆规模不大,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足以走完,但心灵的震撼远未平息。当我缓缓走向纪念馆后方,踏上通往烈士陵园的小径,眼前景象瞬间击中心房连绵的山坡上,一座座、一排排洁白的墓碑,宛如一片肃穆的大理石森林,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静静伫立。每一个墓碑下,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炽热的年轻生命,他们长眠于此,用忠骨守护着这片他们为之奋战过的土地。我放轻脚步,穿行在这片由信仰与牺牲筑成的碑林间,心中酸楚翻涌,化作无声的敬意。这片土地下,不仅埋藏着西路军将士的忠魂,更埋藏着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屈抗争的精神基因。

步出陵园,回望那巍峨的纪念碑在夕阳中矗立如剑,直指苍穹。耳畔似有金戈铁马之声远去,心中唯余浩气长存。作为历史的追寻者,我深知真正的铭记,绝非止于泪水的祭奠,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未竟事业的接续。董振堂将军的忠诚担当,妇女独立团的刚毅不屈,千万无名烈士的默默奉献,已然熔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照亮我们治学的道路我们不仅要在故纸堆中钩沉索隐,更要守护好这份用鲜血书写的民族记忆,让那些消逝于风中的呐喊,在时代的回音壁上获得永恒。

 

作者:陈可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