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沙漠遇霖雨,敦煌识共鸣:一次心灵与文明的对话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7-24本文已被浏览 620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七月八日的晨光刚漫过祁连山脉的轮廓,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甘青调研组在丹曲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考察之旅。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与同行的师友一同走近丝绸古道的历史回响,亲历那片凝聚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精神的厚重土地。

初抵敦煌,烈日与黄沙如约而至。车窗外延绵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芒,那是古丝绸之路沉默千年的注脚。而就在这片沉寂的大地之上,我们的脚步也开始穿越时间的褶皱,走向一个个镌刻着历史与信仰的地方。

莫高窟,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走进石窟,仿佛推开了通往千年世界的大门。壁画上飞天曼舞,佛像肃穆庄严,色彩依旧鲜活如昨。讲解员说,敦煌是多民族交往的结晶,是汉文化与藏传佛教、裕固艺术、粟特风格共同绘就的文明长卷。我望着那尊具有藏地风格的佛像,不禁心生敬意——汉藏文化在此交汇,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层的交融与再造。这不仅仅是艺术的融合,更是精神世界的共鸣,是多民族对美、对信仰、对生活共同理解的体现。

我们一行还参观了敦煌博物馆。展柜中那些出土文书、丝织品与法器静静陈列,却如低语者一般,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前的繁华市井与信仰往来。其中一份汉文与藏文并存的契约文书,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种制度性的证据,印证着当时民族间的信任与互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包容多元、孕育共识的能力。

就在我们沉浸于文化的洗礼时,意想不到的奇景降临——沙漠里竟骤降大雨。乌云压顶,雨水倾盆,地面很快积起了浅浅的水洼,尘土的气息混着雨的清凉扑面而来。起初我们有些慌乱,但很快便被当地人一句话点醒:“你们很幸运,在沙漠里遇到大暴雨,是百年难遇的好兆头。”我们愣住,随即笑了。是啊,或许这正是大地给予我们的一次馈赠——在最干燥的地方,体会生命的润泽;在最孤独的地貌中,感受团结的温暖。

这场突如其来的雨,不仅冲刷了身上的疲惫,更洗净了心头的浮躁。在伞下、在车里、在泥泞的小路上,我们相互搀扶,彼此照应,仿佛在风雨中完成了一次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雨中的敦煌,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成为了我们共同心灵的栖息地。

从莫高窟到博物馆,从干热沙丘到滂沱暴雨,敦煌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灌溉,更是精神的洗礼。这次调研之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体现在制度与政策层面,更深深扎根于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之中,体现在一次次多民族交流合作的实践之中。

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却在这趟旅途中共话历史、共度风雨、共建理解,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最生动的体现。未来无论走到哪里,这份共同记忆与文化感知都将陪伴我们继续前行。

(作者:张蕤)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