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文学院墨韵传音实践团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背崩村,启动以“探寻门巴遗韵传承,点燃非遗文化薪火”为主题的门巴古谣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调研伊始,实践团成员与背崩村妇女同台展演古谣文化。悠扬的旋律,轻盈的舞步,一曲曲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谣,吟唱着门巴族穿越生存艰险的坚韧,更见证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挣脱封建桎梏、拥抱时代新生的壮阔历程。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蕴含的深沉家国情怀与磅礴时代力量。
背崩村村民红英向实践团成员动情讲述了自己与古谣的缘分。她回忆道,过去集体劳动时,歌声总是伴随着汗水与欢笑自然流淌,古谣便在这样的氛围中代代口耳相传。然而,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古谣知之甚少,她十分担忧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湮灭。
7月19日至23日,实践团深入波动村和地东村两个门巴族聚居村落,采用“田野录音+影像记录+口述史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累计采集濒危古谣5首、访谈代表性传承人3人次,整理形成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和音视频素材。实践团计划返校后在校内举办“听见老调”主题展览及校园传唱活动,旨在让更多师生了解并喜爱门巴族古谣,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民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实践活动始终牢记三点要求:一是以“向下扎根”的姿态,深入基层群众,厚植家国情怀;二是以“向上生长”的追求,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三是以“向新而行” 的魄力,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地方建设中书写青春担当。
(文、图:“墨韵传音”实践团/审核:任秀丽/编辑:胡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