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以“我们在一起”为纽带,进一步落实自治区教工委“三联三进一交友”工作部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5年7月中旬,由领导、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构成的35名家访队伍,奔赴西藏各地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工作模式,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解读就业政策、提供考研升学建议、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传递爱与关怀等为内容的家访工作,先后走访了400余名学生家庭。
![]() |
![]() |
家访是“育人”也是“铸魂”。通过家访,传递学校的温暖与支持,密切家校联系纽带,通过可感可触的方式,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与家庭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温度,凝聚起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育人合力。
昌都家访工作队创新推行“日访夜结”机制,坚持每晚梳理情况、汇总意见、凝练启示,将一手资料转化为精准育人的实践依据。拉萨家访工作队坚持实事求是、以生为本,注重沟通方式与技巧,有效拉近了家校距离,认真听取家长心声、摸清家庭实情、聚焦学生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精准施策;日喀则家访工作队不畏高海拔挑战,深入边境一线,扎实开展家访工作。在吉汝村,工作队创新工作模式,将传统家访与红色教育、边疆实践有机融合;林芝家访工作队精准聚焦学生需求,扎实开展务实工作。 走访中,团队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辅导、就业职业规划与政策解读服务,将学校的慰问关怀和帮扶鼓励直接送达困难家庭学生手中,有效缓解了家庭忧虑,让学生家长安心、放心。山南家访工作队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生活实际,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家校联系纽带与互信机制,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促使共同体意识在日常互动与情感共鸣中深深扎根。

此次家访发挥了高校育人在实践思政教育中的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在叩门问家中筑牢民族团结之基,织密精准育人之网。家访工作队带着尊重与共情走进雪域高原学生的家庭中,打破文化隔阂的无形壁垒,更能在倾听与理解中,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家庭与校园间共同生根,让精准育人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第二是高校家访发挥着就业生态的“调节器”,家访并非直接介入就业市场,却能通过了解学生、家庭的客观信息,破解学生在就业上的无方向感、无希望感、无力感。第三是通过与家访学生对话学历与远方,给民族学生插上研途的翅膀。用“身边案例”替代抽象说教,以学校毕业生考研成功案例为切入点,在家访时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讲述其备考经历、读研后的变化,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权等内容对比“本科就业”与“读研后就业”在民族地区公职岗位、企业招聘中的差异性,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学历水平。通过家访工作队的耐心解说和具体分析,让学生家长和学生都了解到考研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结合政策支持、家庭期待、个人发展的“可行选项”。第四是在走访学生家庭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了资助工作从“经济帮扶”延伸至“成长赋能”的关键作用,让家访成为资助育人的温度载体。通过家访,既能精准掌握学生真实需求,让资助资源用在刀刃上,更能借助家校协同,将“物质资助”转化为“精神激励”开辟了“资助育人”理念的独特路径。第五是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让育人从“统一”走向“精准”。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都深深植根于家庭土壤——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政策成为了求学路上的救命稻草;有的学生因家庭矛盾纠纷,陷入无尽的自卑中,迫切需要心理辅导和教育疏导;有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受到处分,导致在校期间对生涯规划产生了模糊的认知;有的学生家庭的就业期待与自己的就业目标不一致,导致毕业恐慌,有的学生住在边境点上,厚植爱国情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等等。家访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捕捉这些“个性化需求”,让育人方案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以“精准纾困、立体育人、协同互动、双向奔赴”的原则,充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延伸育人阵地;广泛征集家长对教学、管理等建议,畅通家校沟通渠道;着力构建家校深度协同育人生态,共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民大学子。
此次家访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下一步不断完善精准育人模式,切实提升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构建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文、图:家访工作队/审核:仁旦旺姆/编辑:刘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