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川西高原。8月10日,在丹曲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前往海拔3400米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进行调研。作为中华民族学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探访这座古老的文化重镇,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嘉绒地区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祖辈的故事,而这一次的寻访,注定会在我心中掀起更深的波澜。
课题组考察的第一站是设立在昌列寺的阿坝爱国主义革命基地,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处的高原雪山在晨光中闪烁着银光。昌列寺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红墙金顶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随着车辆缓缓驶近,昌列寺的轮廓逐渐清晰,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这是一次探寻红色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向血脉根源的致敬。
阿坝爱国主义革命基地展览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红色文化专题,祖古颜班师傅轻声讲解:“红军长征时期,创造了伟大的奇迹,飞夺泸定桥,朱德会见格达活佛,爬雪山过草地……在康西地区藏族人民积极为红军筹集军粮,为红军的北上抗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讲着讲着祖古颜班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说起这段历史,还有两位人物不得不讲,不得不提。第一位是藏传佛教领袖五世格达活佛,那时虽年纪尚轻,却已心怀苍生。他虽身处寺庙,却时刻关注着红军的艰难处境。他不顾个人安危,暗中派遣弟子下山,为红军带路、传递消息。正如格达活佛曾讲到:“佛法的慈悲,在于救苦救难,红军是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我们岂能袖手旁观?”那一份跨越信仰的大爱,至今想来,仍令人动容。
第二位就是天宝将军。祖古颜班师傅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继续讲道:“天宝将军本是嘉绒藏区的普通僧人,却因心中的正义与智慧,被红军将领深深打动。他毅然还俗,终于认识到了参加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名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原本称为“桑吉悦希”,毛泽东主席亲自给他起名为“天宝”。他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带领红军穿越险境,与敌人周旋。”天宝也曾回忆说:“我是嘉绒藏族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红军的事业,就是全中华民族的希望。” 后来他是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唯一藏族代表。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午后,天空忽然飘起细雨。高原的雨来得突然,却很快又停了。雨后的寺庙更显清净,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我们在寺内的茶室里小憩,品尝着香醇的酥油茶。祖古颜班师傅亲切地与我们交谈,讲述昌列寺在历史上如何帮助红军长征的故事,以及近年来寺庙如何参与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的经历。
“爱国爱教是我们的传统,”祖古颜班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藏传佛教徒既要虔诚信仰,更要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只有国家繁荣稳定,佛法才能兴盛。”他的话语让我想起天宝将军曾经说过的话:“我的信仰告诉我,众生平等;我的血脉告诉我,嘉绒儿女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两者从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庙宇的金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站在山顶俯瞰,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田野间劳作的村民与大自然形成一幅和谐画卷。我的思绪飘向远方,想起了嘉绒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明,想起了格达活佛和天宝活佛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嘉绒青年,我深感自豪,也深知肩上的责任。
归途中,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在我脑海中回味着天宝将军曾说过的“我一生都在寻找一条路,一条能让嘉绒藏族走向光明、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路。”今天,我似乎更加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相信,只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新时代更加巩固和发展。作为嘉绒儿女,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赵鑫/审核:陈鹏辉/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