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听民大学子的青春告白】高原印记:一位民大学子的六秩观察手记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8-21本文已被浏览 430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开栏的话】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在这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西藏民族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心怀对党的无限感恩,用心有情有力感悟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为记录“青春向党、矢志报国”的铿锵誓言,我们特别开设“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听民大学子的青春告白”专栏。在这里,您将倾听到民大学子最真挚的心声:他们诉说对党的似海恩情,表达对西藏这片热土炽热深沉的爱恋,更将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扎根边疆、奉献家国的坚定信念与实干作为。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青春脉搏与时代伟业的同频共振,见证誓言如何化作建设新西藏的磅礴力量!

 

珠穆朗玛峰上千年不化的雪线,俨然是大地书写在苍穹的天然纪年。当高原的风再次翻动布达拉宫前猎猎作响的经幡,如同翻开了历史厚重的一页——六十年光阴,在西藏这本巨著里,刻下了无数深邃而温暖的印痕。展开那张布满折痕的西藏地图,六十载光阴的刻度悄然深烙于山河之间。作为西藏民族大学一名普通的生,我曾有幸在一个暑假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高原。那并非故乡,却分明是精神上另一处深扎的根系。当我以学术的虔诚与目光的笔触去描摹她的轮廓,那些沉睡在文献中的数字与概念,瞬间在高原的风中苏醒,凝结为生命可感的温度与重量。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昔年文成公主入藏的迢迢天路,在调研途中一次次令我感喟历史的厚重。行至藏北,听当地一位老者讲述年少时翻越唐古拉的惊险,风雪如刀,物资匮乏,生命悬于一线。如今我所乘的列车在青藏铁路上平稳飞驰,窗外雪山静默如亘古,窗内温暖如春。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遥远的墨脱,那条“莲花秘境”中的公路终于贯通,天堑已成通途。在波密通往墨脱的隧道口,我遇见一位运输建材的师傅,他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如高原的太阳:“路通了,日子就有奔头了!”——这岂止是地理的联通?分明是时代赋予高原的活力血脉,将发展的希望源源不断输送到每一片曾经寂寥的土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漫步拉萨街头,古老与现代的交响如此和谐。在八廓街的熙攘人流中,我看到身着传统藏装的老人虔诚转经,也看到妆容精致的藏族姑娘在网红咖啡馆里自拍打卡。更难忘在藏北牧区的一次偶遇:一户牧民的帐篷旁,崭新的太阳能光伏板静静伫立,犹如一朵盛开的“铁莲花”。帐篷里,酥油茶在电炉上温着,孩子正通过卫星电视学习远程课程。那位皮肤被高原阳光镀成古铜色的汉子朴实地说:“以前点酥油灯,现在有太阳灯,娃娃夜里写字眼睛不疼了。”现代科技的光,正如此温柔而坚定地照亮高原最偏远的角落,古老的牧歌里悄然融入了崭新的音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在拉萨一所中学的崭新塑胶跑道上,这句古训被赋予了时代意义。调研中,一位老教师向我展示泛黄的老照片:低矮的土坯房教室,孩子们在露天泥地上读书。如今窗明几净的多媒体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室、现代化的实验室,已成为高原校园的寻常风景。在日喀则,我遇到一位获得“三包”政策资助的少女卓玛。她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书本免费、吃住无忧,我们只需一心向上。”教育的光芒,正穿透历史的高寒,为雪域少年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当雄县医院,一位退休的援藏医生向我展示一组数据:自治区成立初期,人均寿命仅35.5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极高。如今,现代化的医院在城镇拔地而起,流动的“马背医疗队”和巡回医疗车深入草原腹地。在纳木错乡卫生所,我亲眼见证一位刚做完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老阿爸,摸索着掀开纱布,当久违的圣湖蓝重新映入眼帘,他浑浊的泪水无声滚落,口中反复念诵吉祥的祷词。一位医生告诉我,当地牧民称这些白色医疗车为“移动的白色哈达”,是生命健康的守护神。这何尝不是祖国母亲最温暖的臂弯?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调研最深的触动,是民族交融的日常诗篇。在昌都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主人热情捧出自制的酥油茶,茶碗旁却醒目地放着一罐碧螺春——那是远在江苏的援藏干部小张留下的习惯。小张笑着说:“现在一天不喝点酥油茶,反倒觉得少了什么。”在八廓街的甜茶馆里,常可见汉族游客向藏族老人请教藏语的发音,老人则饶有兴致地学着用手机扫码支付。这种润物无声的日常交融,恰似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的交汇,不分彼此,共赴浩荡。

立于雪域,回望六十载年轮深嵌的印记,这片土地早已不是地理与历史的孤岛。它如同巨大的转经筒,在时代的推动下庄严旋转,每一圈都承载着向上的信念与融合的力量。作为一个见证者与记录者,我的笔墨虽浅,却愿忠实刻下这伟大变迁的吉光片羽。那布达拉宫金顶折射的晨曦,那牧民新居升腾的炊烟,那校园里琅琅的书声,那公路上奔忙的车流……无不是高原强劲的心跳,是六秩华章最生动的韵脚。这华章远未终曲,而我们这代青年学子,正以探索的目光、求知的笔触,在民族复兴的宏伟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关于共享荣光、共赴未来的崭新诗行。

(文202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唐倩/指导教师张春红/编辑:张翠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