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2年7月,教育部明确由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此后,在中央和各部委关心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相继响应中央决策部署,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建设,先后派出200余名援藏干部来校任职任教,助力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轮轮援藏干部用无私奉献和青春热血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篇章,和西藏民族大学师生一道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为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遗余力。
为更好地宣传对口支援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援藏工作以及广大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学校特开设《“援缘”流长——我与民大的故事》专栏,通过援藏干部的笔尖共同回忆他们与民大的故事,以此表达民大人对所有援助单位和援藏干部的崇敬和怀念。
从珠江到渭水 我的援藏医疗心路
(中山大学 张良明)

回到广东已经有些日子了,可心里总像是还留在咸阳与高原。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大多是附属医院的走廊、术前讨论的白板、下乡时的合影——原来那些日子,早就扎下了根,成了忘不掉的牵挂。
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这一年半,干得痛快,也走得不舍。2024年3月,我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从中山大学出发,来到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任职。初到之时,附属医院基础薄弱,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创建三甲”看似遥远。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向前推进。
上任后,我作为党委副书记、院长与班子反复研讨,紧扣“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三甲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邀请国家等级医院评审专家进行论证,确保方向不偏。同年9月,组织召开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战略定位,更是推动技术升级的行动指南。
过去一年,医院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2024年外科手术量同比增长73.2%,三四级手术与微创手术增幅均超100%;内科系统全面推进介入技术落地,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科室逐步实现转型,消化病中心与老年医学科成功获批咸阳市级重点学科。
在管理方面,我们着力夯实基础,调整医务部、护理部等科室职能架构,新设运营管理科与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系统梳理并严格落实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9月,邀请中山大学专家团队开展中层干部培训,覆盖医院管理、精细化运营等领域,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对照三甲标准,新建中医科住院部、微创介入中心、病理科、功能检查科等6个临床与医技科室,并在陕西地区率先开设藏医科,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诊疗融合发展。同时,推动学科运行机制向诊疗组负责制转型,门诊预约就诊率和医疗服务效率显著提高。
医教研协同发展是我始终关注的重点。全面接手临床专硕培养后,强化全过程管理,2022级48名专硕中,45人通过论文盲审并进入答辩环节,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科研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20余项,填补了多项空白。
我们还主动延伸服务半径:2024年6月与那曲市11家医院建立医联体,同年11月与阿里地区卫健系统达成合作,2025年8月再与林芝米林市人民医院签署共建协议,努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高原群众。
最让我欣慰的是骨科的蜕变。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支持下,2024年9月联合成立“高原微创脊柱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并获批“国家骨与关节疾病微创诊疗培训中心”。通过“手把手”带教,已组建本地化技术团队,完成高原首例脊柱内镜下硬膜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微创减压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正逐步打造高原区域一流的脊柱微创诊疗中心。
如今虽已回到广东,但咸阳早已成为我心中的“第二故乡”。那些与同事并肩奋战的夜晚,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的点滴,在高原调研时当地老乡递来的一碗酥油茶……都深深留在记忆里。
人已归来,心未曾远离。我将会持续关注附属医院的“三甲”创建进程,继续推动中山大学与藏区医疗的深度协作。援藏有期,情谊无尽。只愿那片土地上的医疗事业,能再往前走一步,再近一点。
(作者简介:张良明,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2024年3月——2025年9月在西藏民族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