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伟群老师(前排左四)与学生在一起
在西藏民族大学的校园里,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也是近五年来五个班级的班主任——从研究生到本科生,从主修班到辅修班。这些名字写在工作日志里只是几行字,但在我心里,它们是一段段温暖的旅程。我始终相信,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那盏不灭的灯塔:不只照亮方向,更要默默陪伴。
给种子一缕微光,它便报以整个春天
达娃刚进22级数据班时,成绩垫底,眼神里藏着自卑与迷茫。他是藏族学生,家境困难,学习方法也跟不上节奏。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帮他申请助学金,减轻生活压力;再一次次鼓励他坐到教室前排,主动提问,补修落下的课程。两年间,我看着他从沉默寡言变得敢于表达,从逃避考试到稳居班级前列——最终,他成为全班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第一名。那一刻,我深知,给予种子一缕微光,终会在一场破土之后,蔓延成无边春色。
而李术不一样。她目标清晰、自律刻苦,却苦于没有科研机会。我带她走进我的研究课题,一起做“西藏文物知识问答系统”的大创项目。从爬取数据、构建知识图谱,到开发系统、撰写论文,她一步步自学、攻坚,最终不仅发表了学术期刊论文,还拿下软件著作权,并以学院第一的成绩保研成功。她的故事让我明白:科研与竞赛不是目的,而是激发潜能的有效路径。
让知识走出课堂,在真实世界里生根发芽
近五年来,我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大创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2项;指导本科与硕士论文共42篇,其中2篇获校级优秀。最令我自豪的是,2025年6月,我与周章金老师共同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基于知识图谱的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推理系统》,不仅获得自治区“成才杯”特等奖,还入围全国“挑战杯”决赛。
我始终秉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坚信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与书本知识,而应走进真实世界,直面现实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身边的需求出发,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数据挖掘、系统开发与技术优化。在一次次调研、建模、失败与突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挑战中不断茁壮成长。
研究生培养:学术为基,人格为翼
作为硕士生导师,我已指导15名研究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我引导学生研读计算机顶会前沿论文,坚持召开每周学术研讨会,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面对具有西藏区域特色与国家战略意义的科研课题,我们注重发现现有模型的局限与改进空间,提出原创思路,开展实验验证,对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成果,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申请专利或软著。
孙浩曾是个内向的“技术宅”,如今已成长为南京某IT企业的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陆敬蔚是我指导的第一位女研究生,面对YOLOv8模型改进中的重重挑战,她迎难而上,反复打磨研究方案,最终论文被《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录用;王嘉宝毕业后毅然选择奔赴新疆,成为塔里木大学的青年教师……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逐步掌握了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的能力,成长为具备扎实素养的合格科研人才。看着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坚定地迈向各自的未来,我心中充满欣慰与自豪。
师生之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去年七月,我带21名研究生赴藏开展“访企拓岗”实践,走访西藏移动、高驰集团、日喀则大数据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高原烈日下,我们一起调研、讨论、记录,汗水浸透衣衫,却始终专注投入。那一路,我们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深化了对行业的认知,更在研究生心里种下了服务西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