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轩老师(左一)带领学生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我是西藏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我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始终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为指引,将教育家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努力做学生考古旅程中可信赖的引路人,让过去的故事,照亮未来的心灵。
精于教学,勇于创新
入职以来,我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指引,怀揣对教育的无限热忱,融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为西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考古、文博专业人才。我主讲本科生课程《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考古绘图》及研究生课程《文物理论与方法》《历史时期考古》等,能够根据区内、区外生源特点,制定符合学情的课程大纲,注重通过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我将关中地区优质的考古、文物资源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到周边的考古工地、博物馆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近距离对考古遗迹、馆藏文物的观察,现场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晦涩的理论做到融会贯通。研究生培养方面,我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创新精神,定期组织学术组会,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和考古新发现,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除注重理论学习外,我积极与相关单位对接,将学生推荐到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并多次带领学生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开展学术调研。凭借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情怀,曾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期末教学评价长期名列前茅。
深化科研,勇攀高峰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商周考古、手工业考古等,始终坚守在学术前沿,敏锐地探寻新的学术突破点。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学和科研项目3项,并以独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在《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商周时期工匠墓葬研究》是学界首次以“社会职业考古”为视角对特定职业者相关遗存展开的全面讨论,受到业内专家们的认可,该课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手工业考古、商周时期社会分工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扩大了我校考古学科在传统考古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
长期担任考古文博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期间,我在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始终秉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学科基础与扎实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多次带领学生到拉萨、郑州、三门峡,以及西北大学古豳地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等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培养学生们科研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推进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潜心育人,琢玉成器
长期以来,我秉承着“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的理念。课堂上严格要求教学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课堂下我认真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开解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烦恼。不知从哪级开始,我成了学生们私底下口中的“老王”,这个称呼更加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书育人未有尽头,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扶上马”,也要“送一程”。我对学生的培养和帮助并不仅限于他们在校阶段,已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也经常向我咨询,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珠吉,阿里地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扎西桑姆,珠海市公安局的次仁顿珠等等。学生们在寻求帮助时能够想起老师,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在此间我也收获了许多新认识,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未来教书育人之路还很长,我将继续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老王”不老,今后会继续带领学生们在田野间开展考古工作,在故纸堆里发现新问题,与同事们一起为西藏培养更多的考古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