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高原上的根与翼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9-23本文已被浏览 344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我们家族的血液里,仿佛天生就流淌着高原的砂砾与风霜。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缘,始于我的太公——一位历经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烽火岁月的老兵。作为一名侦察兵,他始终冲锋在前,承担着探敌情、引方向的重任,犹如部队的眼睛与先锋。

爷爷奶奶每每讲起太公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我总忍不住动容。一次,太公随连长执行侦察任务,不幸被美军发现,遭敌军追击至河边。他本已安全渡河,却发现连长中弹落水,便毫不犹豫返身相救,背负连长奋力回游。就在那一刻,一颗子弹击中了太公的左膝,留下伴随他一生的伤疤。虽后来大部队赶到解围,他却因伤势未能随战友进军西藏,成为终生遗憾。我常想,地理书上那四千米的雪山,太公虽未亲自翻越,但他的精神却如暗涌的河,流淌进后辈的血脉。

1991年,在太公的激励和全家的支持下,正值风华正茂的大舅爷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藏服役,毅然赴藏参军成为了我们家族第一个真正踏上高原的人。从青春到白发,将几十载光阴献给了高原大地。三舅爷爷至今在西藏工作,用知识服务边疆。而留在家乡的二舅爷爷,则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撑着兄弟们的赴藏梦想,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是什么让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我想,这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血脉中的呼唤。

于我而言,西藏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名词,而是长辈口中带着温度的记忆:是哨位上迎面的寒风,是雪夜里与藏族同胞相拥的温暖,是高原阳光烙在脸上的印记。这份情感的牵引,最终引领我走进西藏民族大学。在这里,我与藏族同学的友谊跨越了语言、生活习惯的界限。和云丹、洛松同品酥油茶、共话家常,听扎西、久旺讲述西藏的历史脉络、一起健身运动,向旺玖、次仁请教藏文与传统习俗,与旺姆在学业与工作中互相扶持……在真诚的交往中,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加入藏文社后,我更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通往另一种文化的桥。每一个藏文字母都承载着藏族同胞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当我笨拙地学读藏文时,仿佛也推开了一扇理解之门,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愿以文字为舟,成为文化的摆渡人。在这片汉藏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文学正以其特有的力量,编织着理解与共情的纽带。

爷爷曾说:“西藏缺氧,但从不缺信仰。”这句话,或许正是我们家族三代人与西藏之缘的写照——在这片高原上,我们既找到了扎根大地的力量,也获得了翱翔长空的勇气。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奔赴西藏。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老西藏精神”,更是新时代“知藏、懂藏、爱藏、兴藏”的使命。这要求我们以更新的理念、更深的融入,去热爱、去建设这片土地。而我们收获的,将是高原馈赠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高度。 在此,谨向所有奉献边疆的先辈致以最深切的敬意。我们不曾忘记他们的深情,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同样爱得深沉。

高原予我们以根,也赠我们以翼。根,深植于这片圣土;翼,飞扬在民族团结的蓝天。这便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与光荣——不是重复父辈的路,而是以属于新时代的方式,续写雪域高原上崭新的故事。

                              作者:文学院24汉本一班刘嘉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