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听民大学子的青春告白】六十载天地俱变 甲子贺日月同喜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9-24本文已被浏览 152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开栏的话】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在这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西藏民族大学的莘莘学子,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心怀对党的无限感恩,用心有情有力感悟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为记录“青春向党、矢志报国”的铿锵誓言,我们特别开设“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听民大学子的青春告白”专栏。在这里,您将倾听到民大学子最真挚的心声:他们诉说对党的似海恩情,表达对西藏这片热土炽热深沉的爱恋,更将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扎根边疆、奉献家国的坚定信念与实干作为。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青春脉搏与时代伟业的同频共振,见证誓言如何化作建设新西藏的磅礴力量!

我裹了裹自己的衣裳,忍不住伸出双手,哈出一口气,试图温暖自己的双手,不过却瞬间成为一团白雾,飘散出去。

此刻,我只觉得,这片土地上,有着一种不可言说,不可明晰的庄重与肃穆。

我的鼻子不由得抽动了一下,只因为我闻到了一股香味,那是酥油茶混着藏香的味道,让人觉得有些跨越时间的厚重。

“华记者,您还是进来吧,这里就是这样……”从房间中出来一个高大厚实的中年男人,黝黑的脸上,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脸上还有着因招待不周而泛着的红色。“进来暖暖身子。”

我点头,跟着男人进入房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所以,总是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它,理解它,认同它。

“老人家,我想问您一些问题。”我拿出自己的本子和笔,我所问,是一段巨大的变革,一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奇迹。

老人靠在自己的藤椅上,喝了一大口茶水,便开始自己的回忆,我看向在一旁的年轻人,这是老人的孙子,接下来的对话,由他来翻译。

……

“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西藏这六十年来,可谓是不得了啊——”

老人的声带有些沧桑,而身边的年轻人的声音,却有些跳脱。在这时,新与旧,老与青,迟缓与活力,稳重与轻快,在此时此刻交织在一起。

我不由得莞尔一笑,眼前的场景,就已经是当年老人不敢奢求的梦境了。可现在,梦早就已经实现,甚至梦朝着老人更想象不到的地方,还在延伸着,还在继续着。

老人的话语娓娓道来,那些点滴的回忆,就如同记录着一部岁月的史书在我的面前展开:

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翻身做主人,从酥油灯摇曳的微光到光伏板收集阳光,从牦牛蹄印的孤寂辙痕到天路在云间绣出新的图腾。

从他那话语声中,我似乎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

曾经驮盐巴的牦牛脊背上,卸下了重负,如今牧童书包里的铅笔与牦牛铃一道清脆作响;曾经经幡飘摇的祈祷地,建起了学堂,朗朗书声如新泉叮咚,将古老的箴言和未来的智慧一同吟诵。

六十年光阴如哈达拂过高原,冰封化为春汛,孤寂转为欢歌,微光聚成星河。雪峰之下,书声驱散了蒙昧,科技抚平了苦寒,天路接引着远方……

老人似乎是有些疲惫,我便起身要离开,临走之时,我回头看了一眼老人,他依偎在躺椅之上,脸上的表情是温和和惬意。

我推开门,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这片洁白无瑕的天地之中,感受着来自高山的冰凉和纯粹。

我迎着山风翻看着手中的笔记,那是岁月的史诗。

“华先生,不好意思啊,我父亲年轻时落下了病根,不能长久的说话,会耽误您的进度吧。”

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将一杯酥油茶递到我的手里,我接过来,轻轻抿了一口,感受着不一样的风情。

“嗨,您这是说得哪里的话啊,您家老爷子能够答应我的采访,就已经是荣幸之至,又何谈耽误之说?”

“叮铃铃——”

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打断了我们两人的寒暄。

男人接完电话,对着我说道“不好意思,华先生,厂里出了问题,我需要回去一趟,有什么需要的事情可以招呼布琼就可以了。”

说完,男人便向着房子里用藏语说了一句,屋里也传来了应答,我身为这种文字工作者,对于语言也是有着自己的喜爱。

在我眼中看来,藏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感,像是雪原之上的金翅鸟,婉转而又清脆。

很快,少年跑了出来,喜气洋洋地看着我,“客人,您想去哪里?我阿爸说了,让我好生招待您。”

我看着少年的脸庞,此时的阳光正落在他的脸上,他却并没有去遮挡这阳光。

这阳光是以前所没有的,以前这里没有阳光吗?有是肯定的,只不过照不到少年的脸上。

我这时却注意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在少年的衣领处,绣着一处不同寻常的图案。

我感觉,这可能不太寻常,便问道:“这是什么?感觉像是麦穗?”

少年有些狐疑地看着我,片刻之后,才问道:“华记者,这是青稞啊,您不认识?”

少年一问,让我有些尴尬,我只好叉开这个话题,问道:“那为什么,你的衣服上有这样图案呢?”

少年脸上变得认真,他说道“因为阿爸是用青稞,将我养大,把我们家托举起来。”

从少年的话语中,我见到了,一份独属于青稞不一样的旅程:

从新出土的第一枝嫩芽,到吸收太阳的金黄,再到醇厚的酒香和酥脆的面香。

从泥土到钢铁,从人工到机器。撑起这个家庭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有着巨人的托举。

少年的的话语当中,我见到了高原与内地,看到了汉藏相连的情谊,但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根线,连接着祖国与边疆。

……

我合上自己的笔记,转过头来,看向在我身后,连绵而去的雪山,我深知,这一次,我收获良多。

 (文:2024汉本1班张续杰/指导教师:武玮/编辑:陈庆芝)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