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二届青藏高原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我校秦汉校区举办。学校党委书记采守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浩出席开幕式,西北大学研究院院长温睿教授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次仁旺堆主持。
受邀来自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咸阳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等20多所高校、考古科研院所及文物与博物馆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我校研究生院、科研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与文学院、医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负责人及考古与文物学科团队专家及30多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采守宽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对我校文物与考古学科建设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考古、文物工作的具体行动,是认真落实陕西、西藏两省区党委主要领导来校调研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是青藏高原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一次学术盛宴。温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西北大学与我校在考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历程,希望两校继续深化交流,为推动青藏高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论坛主题报告由我校银龄教师、四川大学李永宪教授主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作《一次难以忘怀的田野考古实习——2004年西藏民族大学在秦都雍城》主题报告,我校银龄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作《作为亚洲腹地的西藏西部古代岩画》主题报告,我校银龄教师、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作《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医学考古学阐释》主题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沙武田教授作《敦煌壁画吐蕃赞普问疾图与唐蕃关系的图像视角》主题报告。四位专家,围绕2004年我校师生开展田野考古实习的实践经历与学术收获、西藏岩画的文明互动、医学考古的文化阐释及敦煌图像的唐蕃关系视角展开作了精彩演讲。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考古”分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尹夏清教授主持,我校银龄教师李永宪教授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担任评议人。梁云、任萌、王晓琨、扎西曲珍、胡晓兵、房子超、胡长城、高寒、曾丽、周丽、马艳、陈健等专家学者,就尕日塘石刻、新疆史前墓葬用火、通天河流域岩画、吉隆青噶石窟文献、唐蕃会盟碑、滇西北石棺墓、川西新石器文化互动、丝绸之路丝绸遗存、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鲜卑U形坠饰、敦煌墓群分期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分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闻捷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晓琨主持,我校银龄教师、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凌雪教授担任评议人。李君、尹夏清、肖健一、田静、付建、王宏、长孙樱子、马斌成、宋光捷、曹诗媛学者,分别就贵州戏曲与民族记忆、汉墓出土先秦青铜器、北魏刘招男墓、秦汉陶俑艺术、泾阳北王浩村遗址、新见“西河库”灯、秦陵价值阐释、汉代铜镜生产与传播、汉昭帝平陵邑、古DNA与山羊遗传史、阿里象泉河流域珠饰研究等议题进行报告与研讨。
本次论坛由我校主办,我校研究生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考古中心承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协办。
(文:刘柯雨/图:颜志伟/审核:付奋奎/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