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绚丽的民族服饰轻拂过咸阳老街的青砖黛瓦,欢快的舞步踏响渭水之畔的晚风,西藏的悠扬与关中的厚重悄然串联——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精湛的艺术盛宴,更是西藏民族大学青年学子以舞姿为桥、以歌声为媒,悄然编织出一幅幅跨越地域阻隔、彰显民族交融的温暖画卷。
共舞:夜幕下的融合课堂
9月21日,恰逢周末,西藏民族大学的校园广场渐渐褪去白日的静谧,被一阵欢快的“果谐”旋律唤醒。身着绚丽藏族服饰的学子旋即围成圆圈,轻快灵动的踢踏舞步精准踏响节拍,飞扬舒展的长袖宛若振翅欲飞的羽翼,将热情尽情铺展渐渐热闹了起来。
起初,来自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份的学生,或是远远驻足凝望,或是在圈外试探着跟着节拍轻挪脚步。“来呀,一起跳!”藏族学子热情的邀约、灿烂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如一束束暖光,让原本犹豫的身影渐渐松动,越来越多学生迈开步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成为这个舞蹈里鲜活跳动的“光点”。
“只要踏进这个圆圈,你就不是外人。”2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曹杰至今记得第一次加入时的场景。那时的他动作还尚显生涩,手脚总跟不上节奏。可他很快发现,身边的藏族同学悄悄放慢了舞步,耐心带着他踩准每一个节拍。
“其实锅庄的舞步很简单,围着圈、跟着节奏,一起抬手、一起踏脚,动作算不上复杂,可正是这份‘简单的重复’,最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社团负责人久美多吉的话,道出了共舞的真谛,锅庄最动人的从不是繁复的技巧,而是那份不分你我的节奏感,是心手相连、同心共情的和谐。
每周一次的“共舞之约”,同步踏响的舞步、交汇相融的眼神,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滚烫暖意在学子的心间日渐升温。因为一场舞蹈,来自陕西的姑娘王艺霏和来自西藏的姑娘尼玛普尺,从初见的陌生,变成了形影不离的挚友。生活里,她们互相分享家乡的故事——她滔滔不绝讲关中平原的麦浪翻滚,她轻声诉说雪域高原的星空璀璨;学习中,她们并肩成长,遇难题时彼此点拨,取得进步时一同喝彩。“西藏是我心底最向往的地方,等毕业之后,我一定要跟着你去走一走,去看看你口中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轻快的舞步间,两个年轻的身影挨得更近,将跨越地域的心愿悄悄安放。
共创:排练厅里的“文化碰撞”
如果说广场上的携手共舞,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淌与迸发,那么谐园4楼排练厅内,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负责人刘睿与学生久美多吉对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雕细琢、刻苦研磨,则藏着师生们对文化交融更深层、更自觉的坚守与追求。
依托扎根陕西的地理之便,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积极牵手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等高校艺术团体,并肩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创造力的“文化对话”:打破不同文化背景艺术元素的壁垒,让西藏歌舞与关中文化实现对话、碰撞与共生。
“弦子舞”旋律流淌间,舞者们将藏族舞蹈特有的“屈伸”韵律,与古典舞的身韵之美精妙融合,既守住民族传统舞蹈的底色,又为舞姿注入几分柔美飘逸的气韵;将陕西非遗“华阴老腔”“安塞腰鼓”元素融入创作时,精准把握藏族舞蹈“稳”的底蕴与腰鼓“狂放”的张力,成了这段探索中最核心的课题。“起初,民歌的婉转悠扬与秦腔的苍劲高亢如同隔着一层屏障,怎么听都别扭。后来,团队反复拆解旋律结构,在歌曲高潮部分巧妙嵌入秦腔‘高亢悲凉’的拖腔——这一融,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风格,反而让‘对故乡山河的深情’更具穿透力,学生们说‘既听出了西藏的远,又品到了家乡的近’。”忙碌空隙,刘睿分享了这场“跨域创作”的难忘经历。她认为,将广为流传的西藏民歌与秦腔相融,从不是元素的生硬拼接或叠加,而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所彰显的,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境界。
共传:舞台内外的“使命传承”
从校园广场到咸阳老街,从高校礼堂到社区广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团的舞台,正不断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在咸阳老街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静静矗立,社团成员们挥袖旋身、翩跹起舞,悠扬的古老弦乐在街巷间流淌,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一位带着孙儿散步的老爷爷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轻声感叹:“西藏的舞蹈,真灵动优美啊!”
演出结束后,不少市民主动围拢过来,有的探寻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有的兴致勃勃地跟着比划“踢踏步”,还有的拿出手机记录下舞蹈动作,说要“回家教家里人”。这一刻,舞台悄然延伸至街头巷尾,原本囿于校园的文化交流,变成了老少皆可参与的温暖对话,让“民族交融”从“听说”变成了“触摸得到的美好”。
来自日喀则的藏族姑娘卓玛,对这种“传递”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初入大学时,她怀揣着对家乡舞蹈最纯粹的热爱,带着几分懵懂加入了社团,“那时候跳舞,只是觉得快乐,想把家乡的美展示出来”。而随着一次次站上对外交流的舞台,一次次向观众讲解藏族舞蹈的历史与寓意,她的心境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才明白,我脚下每一次腾跃、衣袖每一回舒展,都不只是“跳舞”—— 是在向外界讲述西藏的故事,是在传递雪域高原与关中大地相知相融的心意。
如今的卓玛,不仅舞技愈发精湛,更主动潜心钻研舞蹈理论与民族文化历史,从“舞者”渐渐成了能向同学、观众细致拆解藏族文化的“文化使者”。毕业后,她毅然回到日喀则,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想把这份包容、开放、共融的精神,像播撒种子一样,轻轻植入更多孩子的心中,让文化的温度代代传递。”
从校园广场的“共舞”,到排练厅的“共创”,再到舞台内外的“共传”,西藏民族大学歌舞社团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文化如何从“单向展示”到“深度共享”、从“传统传承”到“活力创新”、从“校园一隅”辐射“社会大众”的温暖叙事。
跳动不息的舞步、萦绕耳畔的弦音,是青春的蓬勃绽放,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抽枝展叶的最美见证。而这份以歌舞织就的“同心结”,也昭示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路,必将愈发宽广、愈加深远。
(作者:王莉、化睿云、贾亦婷、毛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