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教育部部属高校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会议在秦汉校区召开。会议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践行双向合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携手开创‘十五五’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为主题,全面总结对口支援工作成效,共商下一阶段合作重点。
西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于涵,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采守宽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旺次仁作工作汇报,全体在家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13个教学单位党组织书记与会。
罗旺次仁代表学校作题为《西藏民族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工作报告》的汇报。他指出,自2002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在教育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各支援高校的鼎力相助下,学校学科专业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科研创新实现突破,师资结构持续优化。罗旺次仁强调,对口支援已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并代表学校向各支援高校致以衷心感谢。围绕深化对口支援工作,罗旺次仁提出三点建议:坚持精准发力,深化互惠共赢;落实工作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推动重心下移,激发基层活力。他还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受援需求,包括聚焦申博学科建设、助力“三甲”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共建等。
会上,各对口支援高校围绕《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机制的意见》展开了深入讨论,积极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表示将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对接机制落地;中山大学提出重点支持附属医院“三甲”创建,扩大临床医学联合培养规模;厦门大学强调发挥区位与科研优势,共建区域国别研究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华东师范大学建议深化虚拟课程共建与师资互聘,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东南大学呼吁加强科研平台共建,联合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聚焦南亚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推动区域国别学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提出深化东西部高校协作,共建科研团队与学术交流机制;中国传媒大学计划共建智能传播实验室,助力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建议强化基础教育协作,推动师范教育与民族教育融合创新。
于涵在讲话中强调,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是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战略、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服务国家安全战略。西藏在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教育援藏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具体行动,要为西藏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对口支援助力西藏教育实现“跨越上千年”的发展,补齐西藏教育短板是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实现合作共赢发展。要推动对口支援从“单向帮扶”向“双向赋能”转变,依托西藏独特的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构建互利共赢新格局。
于涵提出下一步要聚焦三个重点方向:一要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发展;二要围绕稳边固边兴边需要,加强法学、外语、网络安全等学科建设,为边疆治理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高原医学、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化合作,直接服务西藏“四件大事”。他希望各支援高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支援机制、聚焦重点任务,共同打造教育援藏的示范标杆。
采守宽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工作会议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为开创“十五五”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深化精准合作,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实现重点突破;三是凝聚发展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贺信十周年。采守宽表示,学校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与各对口支援高校携手并肩,共同谱写教育援藏事业崭新篇章。
(文:冯欣琳/图:胡建彬/审核:秦国华/编辑:张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