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15日,外语学院18级和19级8名研究生在副院长郭彧斌和英语专业教研室副主任李葆卫博士的带领下,分赴西藏自治区外事办、社科院、广播电视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林周县中学以及曲水县中学等单位开展调研。在区内各单位的大力配合下,本次调研工作已圆满结束,并达到了预期的调研目标。

7月7日上午,围绕“外事工作者的具体职责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调研主题,调研小组与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外事礼宾新闻处副处长赵炳辉、格桑曲宗、德吉群珍及政工人事处副处长喻精明进行了深入交流。喻精明副处长从合作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的具体设想、外事人员招录的方式与途径、拉萨市的工作环境和毕业实习学生的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说明。礼宾新闻处副处长赵炳辉、格桑曲宗和德吉群珍就外事翻译人员应具备的具体素质和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外事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德,高超的口笔译能力,广阔的知识面,灵活的头脑,超强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注重线下不断的积累和训练。格桑曲宗副处长还结合自己如何成长为一名高级翻译的具体经历,介绍了外事办外事翻译人员培养的基本流程和外事翻译的基本原则,指出对于我区的外事翻译工作者而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有娴熟的口笔译能力,而且更要注重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养,工作中一定要熟悉政策,要把握好政策,要站稳立场,要时刻紧绷反分裂斗争的这根弦。为了让研究生真正了解和体验自治区外事办人员录用考核的基本方式,赵炳辉副处长还通过即兴口语测试和视译的方式,对两名研究生进行了模拟面试考核。
7月8日下午,调研小组围绕“西藏历史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的调研主题,与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科研处处长蓝国华、古籍出版社社长普琼旺堆、民族研究所格萨尔研究专家索朗扎西博士、贝叶经研究所大普仓老师、南亚研究所甘悦、张江洪老师、科研处宋必远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蓝国华处长细致解答了西藏历史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的现状、指导思想、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古籍出版社社长普琼旺堆详细介绍了《历代班禅大师全集》的出书缘由与丛书特点;民族研究所格萨尔研究专家索朗扎西博士就《格萨尔》藏译汉丛书的翻译、出版与研究生进行交流;贝叶经研究所大普仓老师介绍了挖掘、保护、整理贝叶经的经验与体会;南亚研究所甘悦和张江洪两位老师从平台搭建、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面介绍了讲好西藏历史文化故事、传播西藏声音的举措;科研处宋必远老师对西藏历史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对译者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7月10日下午,调研小组赴西藏广播电视台(原西藏广播电台)开展调研。在副台长格桑云丹的陪同下,调研小组依次参观了原西藏广播电台广播技术中心播控部、中国西藏之声网站和藏语中心对外英语节目组等部门。在座谈环节中,围绕“外宣翻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翻译标准”的调研主题,外语学院研究生与副台长格桑云丹、总编室主任拉巴次仁、藏语广播中心主任普桑占堆、藏语广播中心对外英语节目组负责人泽珍、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邹霞以及新媒体中心英语网页负责人丹增维崩进行了深入交流。格桑云丹副台长详细介绍了原西藏广播电台的基本情况;普桑占堆主任就广播电台对外宣传藏语对外广播和英语对外广播等两个板块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外英语节目组负责人泽珍主任详细介绍了对外英语广播节目播出的历史、发展以及受众等方面的情况;新媒体中心英语网页负责人丹增维崩对新媒体部门工作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还就外宣翻译专用词汇处理、外宣翻译面临的主要困难、翻译材料类型、译者应具备的素质、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基本流程等问题解答了研究生的提问。格桑云丹副台长详细介绍了广播电视台人员录用和报考的途径与考试的方式,与会专家还对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7月12-14日,调研小组分别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林周县中学和曲水县中学等师范生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围绕师范生教育实习、英语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教师交流与合作、英语师范专业认证等相关主题,认真听取了相关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双方互聘教师参与教育任务达成了初步共识。
外语学院研究生暑期进藏调研得到了区内相关调研单位的大力支持。本次调研不仅进一步加深了调研单位对外语学院人才培养以及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外语学院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专业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研也进一步加深了外语学院研究生对我区区情以及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使他们对区内用人单位招录人员的程序与渠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研究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文:外语学院/图:李葆卫/审核:赵家红/编辑:刘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