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短波

文学院组织教职工代表到学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调研活动

来源:文学院发布时间:2020-11-16本文已被浏览 5906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1月13日下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军君教授组织教职工代表到学校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调研在图书馆馆长孔繁秀研究馆员的带领下,先后走访参观了图书馆藏学文献信息中心、藏族木刻艺术版画陈列室、古籍室、特藏室等场所和业务部门

在藏学文献信息中心,仁却馆员对图书馆先后从北京、西藏、四川、甘肃、青海、上海等地区搜集收藏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价值极高的大型藏文典籍和藏学珍贵文献—四川德格版藏文古籍《甘珠尔》《丹珠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校勘编印的《中华大藏经》、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的金写本《丹珠尔》,以及《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等进行介绍。

藏族木刻艺术版画陈列室,孔繁秀对178幅珍贵藏族木刻版画进行介绍。她指出,这些版画题材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浓墨色彩且清新典雅,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局限于大地、海洋、时间的约束,颇能代表西藏不同画派的特色,更具有艺术性和文物性,充分体现了藏区佛教绘画与木刻艺术的神妙,成为研究藏传佛教和藏族木刻版画艺术不可多得的精品资料。

在古籍室和特藏室,特藏部副主任王超馆员对国家投入巨资,由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最大范围涵盖中华文化典籍的精髓中华古籍再造善本工程进行介绍,这些古籍善本共有1300余,自唐迄清分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出版,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化身千古,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目前,图书馆收藏的中华古籍再造善本723种,6500多册,以后将分期补齐。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孔繁秀从新老校区图书馆的馆舍布局、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学科服务团队、部门设置、空间环境改善等方面作了介绍。重点对新近刚完成的古籍室和特藏室的特色馆藏资源的构成、收集和整理方面的情况作详细说明。她谈到,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古籍室和特藏室目前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等大型精装古籍丛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旧方志》《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等的方志类丛书;《民国籍粹》《民国文学》《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等民国时期学术强、史料价值高的丛书;以及《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中国西南文献丛书》《日本藏中国西北地理文献珍本汇刊》等极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价值较高的大型文献,并配置了独具特色的书柜、展柜、阅览桌椅和现代化的文献管理设施设备,营造了优良的学习、阅读和研究环境,欢迎文学院师生到此学习研读。

王军君对近年来图书馆在整体规划布局、空间设计改造、馆藏分布、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谈到,图书馆在古籍文献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的有序展开和稳步推进,不但提升了办馆层次,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文内涵。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使我们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图书馆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人文环境都有了很大提升,在用智慧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理念促进建设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图书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后将积极鼓励学院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图书馆古籍室和特藏室做学问搞研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让更多的师生近距离接触馆藏古籍图书,感受中国古代典籍的魅力,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

本次调研活动,加强了文学院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了文学院教师对馆藏文献资源的了解和掌握,对今后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提升文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贾月仟、贾锦绣/图:李杉/审核:李子/编辑:陈庆芝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