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短波

【文学讲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邢向东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讲座

来源:文学院发布时间:2022-11-11本文已被浏览 5492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1月10日晚,文学院、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邀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邢向东教授作了题为“西北面食中的语言学”的线上讲座讲座由陈荣泽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及其他高校师生共190余人聆听了讲座。

本次讲座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焪锅”看通摄三等字声母的腭化。“焪”字在各方言中读音及字形的不同,说明方言异读中隐藏着丰富的汉语史信息;二“曲连馍”的不同叫法看分音词以及部分匣母字的来历。梳理这些方言词语的不同叫法,能够反映分音词的不同情况,而“忽栾”的声母存在[k]与[x]的交替对应关系,又能够说明中古音和上古音的一些演变情况;三“饺子”的不同叫法看宕江摄入声字在北方方言中的异读。“饺子”“角子”读音、用字的差异,反映的是北方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一个重要差别点,北方少数民族在这些词的说法和读音也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响。四“酿皮子”和“黏面”看泥、娘声母有别。通过对西北方言里“黏面”“黏菜”等词及西南官话里“燃面”等词的对比分析,说明中古娘母、泥母应当有别,而“黏、粘”的纠葛反映了字形对字音具有反作用。

邢向东运用词汇扩散理论以及词义感染说,将方言与民俗结合起来,对西北地区常见的六种面食的读音及用字上所体现出来的方言语音演变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些民俗事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在互动交流环节,邢向东与在线师生展开热烈讨论陈荣泽了点评总结。本次讲座语料丰富、视野开阔,讲述既有趣又专业。这种将方言本体研究与民俗事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对汉语方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方言与民俗研究在激发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文:王宝红、魏邦梅/王军君/编辑:付慧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