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短波

外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作学术讲座

来源: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3-06-21本文已被浏览 6024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6月16日下午,外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作题为译诗与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学术讲座。

中国现代诗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浩瀚星空中的一颗星辰闪耀着其独特的光华。汪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的发展既吸收了中华文化的营养,同时也通过文化传播的途径,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汪剑钊从1919年胡适翻译英诗开始回溯,提到那时的现代诗是时代风潮最敏锐的感应器,中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在现代诗中得到了热情的讴歌。胡适的白话文诗开启了中国现代诗的“新纪元”,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们继续追求如何深化诗歌的内涵。通过翻译庞德、泰戈尔、魏尔伦、波德莱尔的作品,现代诗人冰心、郑振铎、宗白华等创作出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诗歌作品,使中国现代诗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追求丰富内涵的同时,诗人徐志摩、闻一多、飞白、戴望舒等对现代诗的音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他们翻译克里斯蒂·罗塞蒂、蒂斯代尔、洛尔边等人诗作的经历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受到马雅可夫斯基、比里宾科的影响,出现了郭小川、贺敬之、梦海等诗人笔下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诗作。随着茨维塔耶娃、裴多菲、普希金作品逐渐被翻译成汉语,也出现了北岛、舒婷、西川等等现代诗人笔下很多的同题诗,这些诗歌虽然题材类似,却都是基于中国经验、充满中国意象的佳作。提问环节中,汪教授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汪教授的讲座梳理和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译诗和现代诗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代表诗人在译诗的影响下创作的经典作品,并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现代诗与外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现代诗的成熟与诗人们成熟对待外来影响是同步形成的,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吸纳世界文学的营养,将为我们的文学带来新的前景。

                              (文:闫焱/审核:郭彧斌/编辑:陈庆芝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