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短波

从渭水之滨到宝塔山下 在行走中上好研究生“大思政课”——研究生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复兴使命”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研究生院发布时间:2024-05-14本文已被浏览 1515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为进一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质量提升,在行走中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5月11日至12日,学校组织首批400余名研究生集体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复兴使命”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用好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答题。为此,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指导研究生院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赴延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自研究制定了“老西藏精神与延安精神对比研究”等一系列实践选题,让思政课从“书本本”走向“心窝窝”。让研究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走进梁家河村5月11日,在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邱洪浩带领研究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梁家河村。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村史馆、知青旧居和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聆听了青年习近平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故事,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勤于思考、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民族研究院2023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仁青卓玛激动地一张张泛的照片、一孔孔斑驳的窑洞、一件件陈旧的物品,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奋斗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年人做了表率,这次来到梁家河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激励我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5月12日,研究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继续开展社会实践。同学们漫步在宝塔山下、延河之畔,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纪念馆里一件件见证历史的革命文物、一个个震撼心灵的红色故事诉说着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文学院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姚晓晓参观完感叹道“‘到延安去!’曾经作为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激励着广大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延安,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大洪流,成为重要的有生力量。今天我们有幸再次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来到延安革命圣地,走进庄严肃穆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深深被这片红色热土折服!我将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圣地无佛祖,延安有真经”。短短两天的延安之行虽告一段落,但对延安精神的研究挖掘,推动学校研究生“大思政课”建设一直在路上。带队老师管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戴畅老师表示,本次实践活动,让研究生详细了解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光辉历程,从党的历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从伟大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砥砺意志和品格,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汲取前进动力,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邱洪浩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通过这次尝试,学校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史变成了“活教材”,延安精神变成了“活课件”,研究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本次社会实践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复兴使命”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批。下一步,研究生院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以“行走的思政课”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

文、图:研究生院/审核:邱洪浩/编辑:张翠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