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2年7月,教育部明确由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此后,在中央和各部委关心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相继响应中央决策部署,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建设,先后派出200余名援藏干部来校任职任教,助力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轮轮援藏干部用无私奉献和青春热血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篇章,和西藏民族大学师生一道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为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遗余力。
为更好地宣传对口支援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援藏工作以及广大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学校特开设《“援缘”流长——我与民大的故事》专栏,通过援藏干部的笔尖共同回忆他们与民大的故事,以此表达民大人对所有援助单位和援藏干部的崇敬和怀念。
心手相牵十余载 申博梦想始盛开
——中国人民大学支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申报博士点侧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于2014年、2020年两次赴西藏民族大学落实对口支援工作
教育援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重要决策,是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11年教育部新一轮团队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启动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结成对子,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携手努力。
西藏民族大学地处陕西咸阳,前身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西藏公学”,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大学。人大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丙健感叹:“人大和民大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大学,创校之初皆名‘公学’,可以说是‘同一个妈妈的女儿’。两校感情根植于党的恩情,就像珠穆朗玛峰巍巍耸立,就像雅鲁藏布江源远流长。”
一次西藏行 一生西藏情
西藏民族大学对侯衍社教授是这样评价的:“侯衍社同志在援藏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认真地开展和完成了各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深得单位师生爱戴与好评。”
侯衍社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援助西藏民族大学的第一位干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他挂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大力推动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在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前赴后继,身体力行,持续支援民大的建设和发展。
第八批援藏干部邱吉教授曾感叹道:“一次西藏行,一生西藏情。”在她援藏这一年,正值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接一级学科申报任务,于是,助推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新跨越,成为邱吉教授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民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要成员,邱吉教授全程参与并跟进到学科申报的整体工作之中。她坦言,“从申报政策解读到学校情况分析,从整体布局到具体表格填写,从对标到数据整合,从民大特殊优势挖掘到对标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这些细节在记忆的长河里清晰可见。”
为了助推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申报任务成功,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挂职担任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的常晋芳教授,主动申请延长一学期援派时间,为的是更好完成牵头撰写申报书的工作。他的努力,为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校办副主任曾丙健成了对口支援民大的不二之选。他曾两次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与民大和民大人很早就有了不解之缘,“我曾经干过的工作,是向民大输送援助资源,现在把自己也输送进来了。”挂职期间,曾丙健的工作是助力西藏民族大学实现申博成功,重点帮助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建设。
在早前西藏民族大学的申博方案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在备选的第四位。曾丙健和援藏老师提出,国家所需,民大所强,认为放眼全国仅有西藏自治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而民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区中的实力遥遥领先。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对民大来说,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具有很强的优势,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的具体举措。最终民大确定第一申报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西藏自治区也将这一学科作为最为优先重点支持的学科。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申博成功,实现了从起步到起飞,从夯实基础到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大援藏教师付出的每一滴心血,所走的每一步脚印,在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都有迹可循。
“我们的课堂为你们打开”
为了帮助民大更好更快地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人大借助少数民族特培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培训计划,为民大教师进修提升提供了高端平台。迄今为止,民大共有6位教师赴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3名毕业生已经成为青年学术骨干。
2014年进入人大马院读博的李荟芹老师,现任民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在人大求学的日子里,李荟芹感受到了人大的老师们潜心学术的研究态度,认真仔细的做事风格,传道授业、躬身垂范的责任担当。她用“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情怀”来总结自己在人大求学期间的感悟,并把这一份感悟带到了工作当中。
第八批援藏干部郗戈教授说:“人大马院欢迎西藏民族大学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我们的课堂为你们打开。”“石榴花开”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就是打开人大课堂的一把钥匙。自2017年起,每年都有一批西藏民族大学优秀本科生经由这一计划来到人大,融入人大。通过交流学习,学生们感受了名校学风,极大地开阔了学术视野,返校后对其他学生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靳诺书记在2020年亲自赴西藏民大指导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暨图书资料捐赠活动时所指出的,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西藏民族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田”。十余年的心手相牵使得梦想的种子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而今后两所兄弟般的高校仍将携手行进教育之路上,向着共同的教育理想继续努力前进着。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确定为对口支援高校,2012年教育部启动“6+1”团队对口支援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任支援西藏民族大学组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