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短波

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高质量发展”研究生论坛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7本文已被浏览 260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4月26日上午在秦汉校区新闻楼,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研究生论坛。来自四川大学的四位博士研究生与新闻传播学院五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活动由袁爱中、许颖教授主持,新闻传播学院50余名师生参与了论坛。

会议伊始,中国人民大学一级荣誉教授陈力丹教授网络致词。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基础,包括了从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时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形成指导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继承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而《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其新闻理论与实践是生动而丰富的,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入挖掘总结。陈力丹介绍了他的四位博士生来校交流内容和研究情况,四位交流同学精通德语、俄语和英语,掌握了《新莱茵报》大量一手、新鲜材料,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针对此次论坛,陈力丹提出通过校际间研究生进行专题性的深入交流,分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不仅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还能促进校际间的学习交流,对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优秀新闻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分别进行汇报。

闫艳《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新莱茵报〉的小品栏研究》为题,详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小品栏的实践、内容与影响,提出《新莱茵报》小品栏是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新莱茵报》小品栏内容兼具独特的文学品味、思想深度和新闻特征,不仅是报纸谋求订阅量与发行量的重要手段,更展现文学与新闻纸相结合的历史传统。《新莱茵报》小品栏研究,可为中国报刊的副刊发展提供理论经验和借鉴意义。

杜渐题为《面向社会发行的马克思主义党报广告——马克思主义〈新莱茵报〉的广告实践》的汇报。他通过对创刊于18486月《新莱茵报》原刊的翻译考证,对《新莱茵报》中的广告内容进行了详细分类,提出《新莱茵报》中的广告,既是维护报刊形象,反映当时经济活动、市民生活的重要媒介,也为政治新闻内容做了有效补充,同时也是报刊的重要的收入来源。对《新莱茵报》中广告内容的考证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广告的新闻实践与观念。

荣雪燕汇报题目为《翻译也是“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恩格斯论翻译马克思著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启示》。她根据恩格斯在《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一文中提出对马克思著作翻译“远远没有忠实地表达原文”这一问题,通过对照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原文与中译版翻译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研读经典论述的几点建议。一是,要回归原文,深究原著所引用的材料,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过度意译与加工;二是,基于马克思“精于使用日常生活用语和各地方言中的成语”、“创造新词”等特点,在翻译阅读时要真实还原历史语境。她提到,马克思经典著作原著中的花体字、行业缩写等为翻译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翻译是“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从翻译角度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启示。

许红玲汇报题目为《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红色新闻现场”》许红玲1941年刊载在《解放日报》《鲁忠才长征记》为文本分析调查报告的内容及意义,并诠释了何谓“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红色新闻现场’”。《鲁忠才长征记》介绍抗战时期边区的运盐工作,调查报告的简洁文风、扎实调研的作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许红玲以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的亲身经历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革命宣传工作实践相统一,丰富实践过程,呈现红色新闻历史现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成果的一个具体载体”

最后新闻传播学院五位研究生李梓萌张骏逸佘诗琦胡文清王泓媛汇报分享,分享内容围绕新闻报道领域中关于当前西工作的“四件大事”——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生动实践而展开。此次活动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以推动校际间学术交流为出发点这不仅是提高新闻学专业水平与科研素养的宝贵机会,更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一次实践创新。

陈力丹简介:陈力丹,1951年生。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1973年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专职报道组长。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总编室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52003)、中国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41999)和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82003);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3)、《国际新闻界》主编(2005201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出版独著、第一署名著作、独编著58本。截至2025年1月,根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收录“陈力丹”(没有重名)文献2651篇(部),总被引30521次,总他引30286次。代表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一等奖(2011),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2017)。该书英文版于2022年2月由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

(文图:佘诗琦/审核:许颖/编辑:付慧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