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五月榴花红(作者:周德清)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首页发布时间:2025-05-13本文已被浏览 26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渭水河畔的石榴树开花那日,总让我想起初遇卓玛的清晨。她抱着半人高的藏文典籍撞进教室,辫梢银饰叮当,惊醒了窗棂上的麻雀。那本《汉藏词典》摊开在晨光里,左页的汉字端庄如松,右页的藏文飞舞似鹰,扉页上亮眼的墨迹写着“扎西德勒”。我至今记得她扶正歪斜的藏蓝色邦典时,腰间银饰在词典封面的雪山图腾上擦出光痕,仿佛雅鲁藏布江的浪花溅落在中原大地。

我们的友谊始于图书馆角落的“秘密基地”。斑驳的木桌刻着不同年代的藏文祝词与汉语诗句,裂缝里还卡着褪色的哈达碎屑。她教我蘸金粉写祥云纹样,笔尖游走时总带着酥油糌粑的甜香;我教她用宣纸折江南乌篷船,船头要放两粒青稞当压舱石。第二天她带来一幅未完成的唐卡,说是阿妈用牦牛毛捻的线绣的布达拉宫,“等绣完金顶就寄来”。我摸到唐卡背面细密的针脚,突然想起咸阳城郊出土的秦代织锦,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经纬也是这般细密。

“心上的西藏永远比地图辽阔。”卓玛说这话时正往保温壶里倒酥油茶,热气漫过她随身带的手机手机上系着我在长安城隍庙买的青铜铃铛。她总说长安的晨雾像拉萨河谷的炊烟,可我知道她枕边永远放着个小玻璃瓶,装的是去年从纳木错带来的雪水。有一次深夜改论文,我见她对着月光摇晃着瓶中的雪水,粼粼的波光映在墙上,竟勾勒出冈仁波齐的轮廓。

五月榴红最盛时,文学院发起了“双语诗会”。排练厅里,藏族姑娘的牧歌撞上江南的评弹,只惊得窗外的石榴花瓣簌簌如雨。卓玛教我唱仓央嘉措情诗时,总要把“东山升起的月亮”改成“渭水浮动的花灯”;我教她念“人面桃花相映红”,她却总说三秦的桃花不如高原的格桑坚韧。直到演出那日,当我们用汉藏双语交织吟诵“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时,评委席上白发苍苍的援藏教授忽然落泪——他三十年前支教的拉萨中学窗外,也开着同样炽烈的石榴红。老教授颤抖着摘下眼镜,镜片上倒映着舞台的灯光与窗外的花影,恍若将三十载光阴熔成岁月的琥珀。 

某个落雨的周末,卓玛带我登上实验楼顶层的阁楼。斑驳木箱里竟藏着咸阳宫遗址的陶片拓本,旁边是褪色的藏戏面具。“这是上届藏族学长留下的,”她抚摸着面具上的彩绘,“他说长安城的暮鼓声里,能听见高原上的歌谣。”我们并排坐在积灰的窗台上,看雨水在玻璃上画出奇异的纹路——像是秦篆与藏文的合璧,又似唐卡与汉画像砖的交融。卓玛突然哼起安多民歌,我摸出口袋里的陶埙应和,埙声穿过雨帘,惊动了图书馆檐角的风铃。

当你漫步于校园之时,你总能在转角处遇见奇妙的共生:唐卡工作室外晾着水墨秦岭,藏式碉楼的彩绘檐角停着苏州剪纸蝴蝶。食堂窗口前,陕西臊子面与藏族糌粑永远比邻而居,回族师傅的拉面甩动声里,总混着江南学子开黄酒坛的轻响。

毕业前夕,卓玛往我掌心放了颗石榴籽:“这是用拉萨的土和渭河水浇灌的。”我回赠她半块未央宫瓦当残片,上面用朱砂写着藏文祝福。我们相约二十年后,要带着各自的学生在布达拉宫前合诵《秦风》,在咸阳故城共跳锅庄。她转身走向月台时,藏袍下摆扫过站台的积水,倒影里竟是一大片的格桑花与石榴花交相辉映的图案。

今夜走过校史馆,路边栽下的石榴树已亭亭如盖。树影婆娑间,我仿佛看见,那些被不同语言颂赞过的花瓣,被共同体温捂热过的种子,正在星辉下酝酿着惊心动魄的红。风过时,满树木牌叮当作响——那是历届毕业生悬挂的许愿牌,藏文的祝福与汉诗的韵律在月光下缠绕生长。有块新挂的木牌尤为醒目,正面镌刻“梦中的咸阳”,背面绘着“心上的西藏”,中间镶嵌着一颗晶莹的石榴籽,像一粒永不凝固的血珠,又似一团跳动不已的火焰。

我仿佛看见,当第一颗熟透的石榴坠地时,飞溅的汁液在月光里划出优美的弧线——那是老师们眼镜上的反光,是卓玛银饰跃动的碎芒,是五十六道溪流汇入大海时,激起的永恒的浪花。树根处,青灰古朴的秦砖与刻着祝福的石头紧紧相拥,缝隙里涌出的清泉正汩汩流向远方,带着长安的晨钟,带着拉萨的暮鼓,带着未央宫的月色与布达拉宫的朝阳,在丝绸之路的脉搏里,谱写着新的五月榴红的辞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西藏民族大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西藏民族大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西藏民族大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西藏民族大学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西藏民族大学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西藏民族大学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